一、韧性理论变迁
学界关于职业韧性理论的研究,深受心理韧性理论发展的影响,后者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聚焦于甄别影响韧性的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先后伴随两次研究浪潮,即以人为中心模型和以变量为中心模型。
以人为中心模型的研究浪潮,重点在于识别高危处境个体身上所具有的典型个人特征。以变量为中心模型的研究浪潮,关注影响人心理韧性的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与适应状况的关系,识别那些具有促进性的韧性资源。
然而,以变量为中心的心理韧性研究,并不足以揭示心理韧性的发生机制问题。这是因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许多变量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式影响,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时间的函数,未考虑时间因素所得出的“因果”,很可能仅是数理的层面,而非机理的层面。而心理韧性的过程观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其独到之处。
第二阶段 聚焦于探索韧性发展变化的过程机制。通过关注那些身处严重压力/逆境中的个体或群体在危险因子开始前、开始时、结束后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心理与社会功能的变化发展过程,试图通过对相关变量进行时间点采样,来把握人类压力/逆境适应系统的运作特征及其功能差异,进而确认关键性的韧性因子,推断其发生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第三阶段 聚焦于因素与过程整合视角下的多情境研究。顾名思义,该类理论模型试图整合影响韧性的保护性因素与保护性过程,通盘考虑韧性因素、韧性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更真实地还原韧性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职业韧性的研究和实务工作深受这种整合思潮的影响。因此,要理解职业韧性的整合理论,需先一窥心理韧性的因素—过程理论之究竟。心理韧性的因素—过程整合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库普弗的心理韧性全息模型(Kumpfer,1999)。
心理韧性全息模型(见图2-1),以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并基于已有研究证据,兼顾因素与过程、内源与外源、韧性与非韧性,被誉为一个集大成的因素—过程整合模型。
图2-1 库普弗的心理韧性全息模型(Kumpfer,1999)
心理韧性全息模型包括了三部分:其一是环境预测因子,分为危险因子和保护性因子;其二是个体的韧性资产与韧性资源;其三是韧性适应结果。模型可具体表述为:
第一,韧性起点——严重的压力源或挑战。压力源或挑战是韧性产生的起点,这种刺激打破了个体或组织内部的平衡状态,个体就是在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这是心理韧性的本质。个体觉知压力/挑战的严峻程度,依赖于其如何看、怎样评价及是否将压力视为有威胁的或嫌恶的。
第二,韧性运作过程。包括两个动态相互作用过程(对应图2-1中的两个椭圆状阴影),即环境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个体与适应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其一,环境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一旦个体遭受严重的压力或挑战,环境因素与个体的韧性因素都会做出反应,心理韧性通过二者的互动过程而运作,此过程称为个体—环境互动过程。人与环境之间如何达成平衡从而助力个体成功克服困境甚至获得发展,这要因人而异,同时,这种相互作用过程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也会受个体生活的时代特征、文化因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在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选择性知觉、认知重构、计划和梦想、求助良师益友或主动应对等策略,将高风险环境改造成更具保护性的环境。在应对压力或挑战过程中,人内在的韧性特征与外部环境直接发生作用,前者主要包括:①认知方面的特征,如学习技能、内省能力、谋划能力以及创造力;②情感方面的特征,如情绪管理能力、幽默感、自尊修复能力以及幸福感;③精神方面的特征,如生活中有梦想/目标、有宗教信仰或归属、自信、悦纳自我、坚韧力;④行为/社会能力方面的特征,如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同伴拒绝能力;⑤身体方面的特征,如良好的身体状况、维护良好健康状态的能力、运动技能发展以及具有吸引人的身材等等(对应上图中的“内部韧性因子”)。
其二,个体与适应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此过程或长或短,在个体—环境互动的基础上产生,并受之影响。个体在与危险/逆境逐渐接触的过程中,倘若能促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习得了更有效的压力应对技巧与策略,就可能帮助其从压力中回复,从而实现心理韧性的重整。反之,即是适应不良。每一次成功地应对了逆境,会对克服今后新的发展困境起到积极的支持功能,而且能够正向预测之后再遇压力/逆境时的韧性重整表现。
第三,应对压力/逆境的结果。全息模型认为基于以上两种韧性运作过程,个体无外乎会经历以下三种结局中的某一种:
其一,适应。又称为复原,即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精神恢复到了压力/逆境前的状态。
其二,韧性重构。又称为韧性重整,标志着个体获得了比逆境前更高水平的一种心理韧性水平。韧性重构是一种能促进成长、获得知识、促成自我领悟与理解的、有韧性的适应状态。
其三,不良适应重构。这是一种非韧性状态,是指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与逆境发生之前相比有倒退或下降,停留在了一个较低的状态,情况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心理与社会功能的不良反应。理查森(Richardson,2002)将不良适应重构进一步划分为丧失性重构与功能失调性重构。丧失性重构是指个体以放弃一些动机、信念或动力为代价而达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比如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等。功能失调性重构即通过药物滥用、自伤或破坏行为等非适应性方式来应对压力,虽然能达到暂时性的内在平衡,但最终会导致新的心灵瓦解。理查森认为功能失调性重构的个体,大部分在内省技巧上有盲点,需要通过治疗来干预。
库普弗全息模型几乎把业已证明的那些心理韧性的影响因子,整合于一个模型之中,从心理韧性产生的起点、过程到结果尝试完整地揭示心理韧性的发生机制,这种整合力度却也恰恰制约着该模型的实践操作性,而要依此理论研制测评工具,其难度让人望而却步,因此,截至目前学界鲜见基于全息模型的心理韧性量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