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职业韧性的循证教育探索

四、开展职业韧性的循证教育探索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早期,医学领域率先兴起了一场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简称EBP)运动。1999年,Gambrill率先提出“循证实践是一种替代权威为本的实践”。比如,循证医学就是最佳研究证据与医生的专业判断及患者的意愿之间完美的结合。

循证实践,也称为以证据为本的实践,即利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将最佳的研究证据与受干预者的特征、偏好结合,以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实践过程(Gibbs&Gambrill,2002)。20世纪末,循证实践的浪潮蔓延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开始对教育、社会、管理、经济、政策研究等产生影响。

“循证教育”一词由牛津大学的戴维斯(Philip Davies)于1999年正式提出,是指将教与学的专业知识与来自外部系统研究中可以获得的最佳证据相结合。循证教育聚焦于教师如何融合专业智慧与最佳研究证据以实施有效教学,强调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有用的指导实践的证据,来提高教育决策与实践的科学性。循证教育日益受到教育决策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重视,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种新思路与新方法。

培养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牵头,在辅导员的职前专业教育和职后培训中开展相关的循证教育探索,鼓励有关辅导员职业韧性最佳证据的研究生产与实践转化,逐步创建辅导员职业韧性循证教育的证据资源库。

首先要做的是,学界应迅速开展高质量的辅导员职业韧性研究,为该群体的循证教育提供最佳证据。教师与医生的实践决策很相似,需要将专业的决定与每位服务对象的独特需求相匹配。循证医学使医学研究扎根于医生的日常专业实践,且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但教师的专业决策却没有基于足够的最佳证据。

紧随最佳证据生产的议题是,如何在辅导员的职前专业教育和职后培训中有效实践这些职业韧性的最佳证据,将其转化为有用的执行?教师和学校领导是循证教育的实施者,但在英国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和产出的最佳证据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校领导实施循证教育,但他们在课堂实践中仍然很少利用教育研究的成果。影响教师有效开展循证教育的实践,除了受到学界产出的循证研究成果制约外,行业对循证教育的态度、学校营造的循证文化氛围、教师对最佳证据的信念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获取最佳证据的能力、教师判断最佳证据的标准和能力以及教师使用最佳证据的策略等因素都是行业主管应着手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