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视域:辅导员职业心理研究应聚焦“元”能力
目前,有关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研究是学术界的主要兴趣之一。辅导员“专业化”侧重于队伍的专业培养和培训,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基础;而辅导员“职业化”侧重于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围绕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还可细分为四个子议题,即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研究、专业化研究,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以及辅导员队伍培训研究等。
学界关于这些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同时也凸显出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研究方面,学界仍旧基于以知识为本的能力观,过度强调知识技能等现实“硬能力”,极少关注具有主体性智慧的潜在“软能力”与“元能力”,缺乏重视那些具有生态效度的真实情景中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当下职业能力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这种缺乏生态效度的研究局限,也是制约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研究成果的转化效力之根源所在。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研究
目前有关职业能力的研究有两个突出趋势:一是职业能力内涵日益凸显个体的主体性智慧;二是强调真实/实践情境对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价值。张立新(2014)对欧美学术界大学生职业能力内涵梳理后发现,职业能力内涵边界从现实“硬能力”不断向潜在“元能力”和“软能力”深入;Gokuladas(2010)对印度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软能力”更接近职业能力的本质;Nilsson(2010)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发现,在现实工作中,与各种“软能力”相比,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等“硬能力”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匡瑛(2010)从职业教育视野提出了我国应当持有的职业能力观,即重视职业能力的默会能力维度和情感态度维度,关注工作情境下的实践技能;杨洁(2014),崔允漷、王少非(2014)等认为教师的职业/专业能力核心是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实践能力。
辅导员职业的实践情境具有多义性、多变性和多维性,导致辅导员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大量结构不良的新情境与新任务,解决不当就有可能积聚成为一个个职业发展瓶颈,此瓶颈就是职业能力发展的节点或拐点,能否有效解决这些压力/逆境,关乎辅导员的去与留、停滞与发展、倦怠与承诺等问题。基于此,辅导员能力高低不在于专业知识完备与否,亦不在于专业技能娴熟与否,而在于能否游刃有余地应对模糊、多变、复杂的实践情境,以及在高职业压力/逆境中能否充分运用其所拥有的静态、内隐性职业能力来高效解决问题,这些均关乎个体的主体性智慧与自我调节资源。
然而,当前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却不尽然。在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的诠释上,差异大,不清晰,而且依据的是以知识为本的能力观,强调知识技能等现实“硬能力”,极少关注潜在的“软能力”“元能力”以及具有生态效度的专业实践能力,未能反映目前职业能力内涵复杂多元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亟须提升生态效度,应关注辅导员在真实职业态势下,尤其是在适应那些严重或重要的职业压力、逆境与挫折时的能力发展过程,如此才能有效发挥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价值。在诸多职业心理研究的议题中,职业韧性研究在解决生态效度难题方面有很多可借鉴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与实践应用界的青睐。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研究
从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24号令”)确定高校辅导员培训的意义与地位,到顺利实施《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再到2013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辅导员培训成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要的途径。
高校辅导员培训,以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造就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为目标。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最重要途径,已经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关注理论学习和静态知识学习,缺乏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缺少应对辅导员实际工作难点的培训,最终严重削弱了培训课程的转化率,制约了培训工作对受训者业务水平的干预效力。
第二,重施教,轻需求。培训工作和培训内容随意性大,不能针对辅导员切实需要,忽视了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缺乏针对辅导员职业应变力与职业抗逆力的专题培训,导致培训工作在促进辅导员自我提高与完善上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胡建新(2008)在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以提升能力为本的专题学习研讨和以辅导员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后续支持是破解困境的出路。该思路与吴云志、曲建武(2008)的认识不谋而合,后者认为辅导员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建设是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
第三,重组织,轻实效。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规划下,制定了一系列的辅导员培训组织实施办法,为辅导员培训搭建了各种平台。然而,实际的辅导员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对培训质量缺乏有效且系统的监督与评估。赵健(2014)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效果评估现状的分析后发现,评估方法单一是目前培训效果评估的主要问题,亟须有信度效度的科学评估工具。
第四,重经验,创新不足。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对辅导员的培养,注重辅导员综合能力和政治素质,注重对高校辅导员学历的提升。
综上所述,实践转化效力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核心问题。本书认为在多学科理论视野下,针对辅导员应对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开设能确保培训效果的专题,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科学评估等等,可能是破解培训效力的有力尝试。
对此,可以借鉴职业韧性培训的相关研究,国际上不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应用领域,针对组织劳动力的职业韧性培训项目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也比较一致,即职业韧性培训能显著提升员工和组织的绩效,能明显促进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对职业的承诺、对组织的承诺以及职业的幸福感,能降低员工的离职率,能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
而且从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思路上看,核心就是要帮助辅导员重点解决“愿意做”“会做”和“长期做”等三个职业生涯发展任务,而职业韧性的培养就直接关乎这个路径的两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