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观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特征。如何让科学理论走向实践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关键环节。著名学者张耀灿先生(2006)指出,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观视野下开展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活动观所研究的活动,既是主体性生长的内在根据,也是主体性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的活动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的最高存在,将更加深刻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张澍军(2002)认为,相较于在社会哲学视野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而言,在人类哲学视野下揭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是最为深层、最为根本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活动观的活动内涵
活动作为哲学范畴,特指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一般物质运动的具体的、特殊的、高级的表现形式,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发展的方式。基于人的活动的不断发展,人的存在方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就意味着人自身的发展。活动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作为主体的人由自身需要推动与联系的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实现了与客体进行双向对象的过程。此外,活动的本质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物质运动所具有的高级形态或特殊形式;第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具体方式;第三,活动表征着人类文化发展与进化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活动观的活动特征
生产和交往揭示了人类活动的多变性与动态性。马克思主义活动观认为,在多变和动态的人的活动中,有一些基本特征:第一,活动的主体性。所谓主体,就是指活动着的人。任何人离开了具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自身的主体地位都无法获得。人之作为主体,恰恰在于他是活动的主体。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以及主体性形成的动力、现实基础和根据都是具体的活动。第二,活动的对象性。人通过活动过程揭示了人的生命过程、发展过程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人的活动的发生前提,一个是主客体的分化,另一个是与其生命活动相分离。所以,人的活动是建立在人与外部世界,以及自身与对象性关系之上的。主体与对象在活动中相互规定、依赖、转化和实现。第三,活动的目的性。主体的活动是一个目的性的工程,是人有意识地作用于对象的过程。活动的整个发生、展开和结果过程中,都集聚着主体的目的和意图,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意志。第四,活动具有创造性。人通过活动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仅仅停留在消极地依赖环境提供的现成条件,还会在活动中通过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对象世界进行改变和创造,以其属人方式来达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第五,活动的追求有效性。人基于自身的能动性,不会消极地依赖自然和社会提供的基本条件,仅仅维持生存和发展。主体和客体实现着双向对象化,结果是凝结着人的能动性以及新的身心结构的主体自我。第六,活动的社会性。任何活动都是由处于一定社会阶段和社会关系的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从事的具体活动。人们的任何活动都要受到制约,也包含特定社会内容。人们在社会关系和交往中实现自己的本质也是互动和交往的。
在一个学科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之前,依托于别的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学科建设,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从人的活动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涉及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具有边缘性、交叉性的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