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与小结
依据工作场所的自我调节韧性理论模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资源可从日常稳态与职业逆境两方面来区分,前者包括知-情-行三类韧性特征资源,后者包括应激初始反应、知—情—行三类自我调节性韧性资源与可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等。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相比日常稳态下的韧性特征资源,辅导员在职业逆境下的情绪与认知调节力有明显优势;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具有显著的人口学特征,且在性别、学历、婚姻状态、工作经验与组织特征等因素上存在复杂交互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辅导员在应对职业不良事件时,认为自身拥有中等稍高的职业韧性。辅导员的这种自我认知与高校教师群体一致,一项关于548名高校教师的职业韧性的研究调查认为,该职业群体的职业韧性处于中等偏上些水平。相比女性辅导员而言,男性辅导员在情绪韧性特征和认知韧性特征上更具优势。一方面他们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更高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倾向于将职业压力/逆境视为一种挑战或机遇,更善于做理性的反思自我。这点与我国男性所具有的内控性和问题应对风格一致,也与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韧性特点一致,即男教师有更明确的职业愿景,工作中表现出了更强的事业心和成就期待。
第二,学历与婚姻状态交互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韧性。以往研究认为,已婚高校教师的职业韧性高于未婚者。而本研究却发现,若要审慎客观地理解婚姻对职业韧性的影响作用,很有必要纳入学历因素,要具体人群具体分析,未婚研究生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水平就显著高于已婚研究生学历者。前者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易受消极情绪的影响,更倾向于将职业逆境视为一种挑战或机遇,善于理性思考和自我反思,多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且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婚姻对职业者的支持价值,关键取决于婚姻的质量而非有没有伴侣,其中婚龄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对新婚者而言,结婚所带来的诸多生活改变,使得新婚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应激源。而我国的高校辅导员群体多以应届毕业研究生为主,其入职年龄也恰逢适婚年龄,因此有相当比例的从业者,既是辅导员职业上的新手,亦是婚姻上的新人,面对职业环境和家庭化境的双重巨变,他们原有的社会性资源显得极其匮乏,婚姻对其而言不但构不成支持资源,反而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压力源。与之相反,对于那些入职之后还未成家的辅导员而言,来自原生家庭和亲朋好友的社会资源,却能够给予其丰富且高质量的人际支持,使其在应对职业困境时有更稳定的情绪、更好的职业心态和更高效的应对策略。
第三,相比日常稳态下的韧性资源,辅导员所拥有的工作逆境下的自我调节类韧性资源更具优势。其中,辅导员的行为自我调节力明显高于情绪的与认知的自我调节力,表现为身处逆境时能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坚持设定高标准,能专注于目标的达成,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力量感。在情绪自我调节力方面,辅导员表现为身处不利职业事件时,能基于事实比较理性地作出重要决定,不容易感情用事,不太会沉溺放纵自己,而且能够合理平衡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等等。在认知自我调节力方面,他们善于调控自己的想法与认知,倾向于使用意义建构策略来积极解读所遭遇的职业压力事件,而意义一旦被重构,个体就能够理解甚至接纳逆境,这种建构过程不但获得了逆境的意义感,还会获得目的感,进而产生行动力。
第四,专职辅导员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显著高于兼职辅导员。在职称、工作年限与专兼职等三种反映工作经验的人口学变量中,只有专兼职工作经历能有效区分辅导员职业韧性的高与低。毕竟专职辅导员因其担任的本职工作时间更长,承担的工作职责更多,牵涉的任务范围更广,因而要比兼职辅导员有更多的历练,亦积累了更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更高的辅导员职业动机,这些都能为专职辅导员应对不良职业事件时提供更好助力,使其更能从容面对逆境。
第五,不同层次学校的辅导员在遭遇不良职业事件时的应激初始反应有显著差异。相较于二本、三本或高职高专类学校,一本学校辅导员的应激初始反应要明显高些,而依据心理压力与问题解决效率的倒“U”关系来看,这种应激体验会更利于一本学校辅导员激活自身资源来应对压力。导致辅导员职业韧性在组织变量上的差异,很可能是因为一本学校的组织文化更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因此通常能投入更多更优质的物质资源与主观支持,有研究曾表明,当学校组织文化越重视教师发展,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韧性就会越强。另外,一本学校辅导员在应对职业逆境过程中的消极体验也明显低于二本、三本/高职高专类学校的辅导员。原因可能是一本学校更强的职业吸引力和更严格的准入条件,使其拥有更多高素质的辅导员,加之一本学校能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职后培训资源,这些都使得其从业者具备更好的压力适应性。
第六,高质量的社会支持是辅导员重要的职业韧性保护资源,而该资源受到了辅导员婚姻与学历的交互影响,即未婚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已婚辅导员,这种趋势不论是在研究生群体中,还是在本专科群体中均很明显。这再次印证了,稳定而良好的人际支持才是心理韧性至关重要的保护性因素。
基于以上特点,针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干预建议是:
其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后培养与培训,亟待加强职业韧性。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任重道艰,职业生涯充满压力与应激,亟需提升自身的职业韧性,来助其有效应对重大职业困境,获取职业上的快速发展与成功。国外多项有关职业韧性培训的研究表明,职业韧性可通过专门的培训干预获得显著提升。因此,培训作为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经之一,亟需开发职业韧性议题。
其二,培养新时代辅导员的职业韧性要扶“弱”固“强”。所谓扶“弱”,就是要加强辅导员的日常稳态下的韧性资源,增强职业逆境下的行为自我调节力以及在遭遇逆境时保持适度的应激初始反应水平等;所谓固“强”,就是要在接纳和肯定现有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辅导员应对重大职业不利事件时的认知自我调节力、情绪自我调节力以及获取和利用高质量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
其三,设计新时代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干预项目时,应审慎考量人口学因素。正如研究所揭示的,诸如性别、学历、婚姻、工作经验与学校层次等因素,都对辅导员的职业韧性产生着单独的或交互性影响。提示管理者在评估辅导员的职业抗压力时,以及设计相关的辅导员职业韧性干预项目时,要审慎地考量人口学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