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韧性的因素—过程理论
2025年09月10日
二、职业韧性的因素—过程理论
韧性的因素—过程整合研究推动了组织管理情境、教育情境、军事情境以及体育竞技情境等多领域的韧性研究。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受心理韧性研究范式从甄别韧性保护因子向揭示韧性发生机制的转向,职业韧性的研究热点亦投注到韧性发生过程上。
近十年来,主张基于整合视角的职业韧性过程观日益凸显,认为应该将职业韧性置于相互作用论的动态视域下,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来揭示其发生机制。因此,职业韧性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整合趋向,这种整合不仅表现在职业韧性的理论建构方面,而且还引领着测评工具的研制工作。
因素—过程的整合趋势之所以是职业韧性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因为:
第一,影响一个人顺利走出职业逆境的影响因素很多,研究者常常以类似照相取景的方式来“圈”定自己的研究视域,但是这种“框取”的办法难免在因素遴选时有顾此失彼之嫌,系统视野下的韧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诸多职业韧性的影响因素很容易受到社会情境的塑造,研究倘若不去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这样所揭示的职业韧性实质在生态效度上会大打折扣。
第三,随着研究者揭示和证实的职业韧性的保护性因素,以及韧性的保护性过程越来越多,这张韧性清单越来越长,对职业韧性研究的整合、深化以及成果的转化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困难。
职业韧性的整合理论就是将职业韧性清单上的因素与过程置于同一研究视野,通过揭示诸因素与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最贴近地还原职业韧性发生的真实情势,如此能大大提升研究成果的揭示性与概括化程度。
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模型就是一种因素—过程整合理论,该模型试图揭示工作情境中的人的心理韧性的发生机制。该模型因其可证实的可操作化优势,而备受职业韧性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