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情绪调节力
情绪调节是依据自身目标采用不同方式影响情绪产生的过程。情绪调节的扩展模型将情绪调节过程分成识别(Identification)→选择(Selection)→执行(Implementation)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历经知觉→评估→行动过程,然后才进入下一个阶段[3]。
在情绪调节的选择阶段,个体首先觉察到自己体验到了某种情绪,然后根据经验判断该体验状态与情绪调节目标之间的差距,权衡之后做出是否需要情绪调节的决定,最后将此付诸行动。
由此可见,只有遭遇的职业应激强度足够大时,才更有可能激活个体情绪调节的需要,再历经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和行动阶段,实现情绪调节目标,迎来职业韧性重整的拐点。该假设与本研究的实证结果一致,即合理的应激初反应要由足够强度的职业应激事件来引发。当然,很难确定出一个具体的、客观的职业应激强度量值,毕竟这要依据个体的主观知觉与评估过程来确定,而后者则有很大的主观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但能够确认的事情是,辅导员要想增项职业韧性,就需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和应对那些更糟糕的负性职业事件,因为成长也蕴含其中。
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先行聚焦的情绪调节策略,就是在情绪反应完全发生之前用来调节情绪的策略,例如认知重评策略;另一类是反应聚焦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在情绪反应完全发生之后用来调节情绪的策略,例如表达抑制策略。
研究发现,具有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模式是:在低强度负性情境中应选择具有长期效应的策略,而在高强度负性情境中应选择短期效果好的策略。认知重评策略兼具短期效果和长期效应。
拥有高职业韧性的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遭遇重大的压力或应激时,能尽快地做出积极的情绪调节,具体做法有:
第一,基于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
认知重评是个体对唤起情绪的情景进行重新评价从而改变情绪体验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聚焦于改变潜在情境的意义(“失败是成功之母”)或者改变自身与潜在情境的关联程度(“这件事与我无关”)。而表达抑制则是个体努力抑制其情绪体验反应和行为表达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比如被批评时很难受但表面上却装作若无其事。
研究发现,个体使用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倾向,跟其社会适应性密切有关,而且仅是前者才具有社会适应性功能。比如,认知重评策略使用多的人,生活中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更多,体验到的消极情绪更少;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多的人,生活中情绪体验正好相反。认知重评策略使用多的人,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状况更好;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多的人,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状况更差。
与认知重评相关的做法有:
(1)通过改变看待情境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
(2)若想减少消极情绪时,应改变自己看待情境的方式。
(3)若想拥有更积极的情绪时,应改变自己看待情境的方式。
(4)若想拥有更积极的情绪时(如喜悦或愉快),应改变自己现有的想法。
(5)若想减少消极情绪时(如悲伤或愤怒),应改变自己现有的想法。
(6)当面临压力情境时,应使用让自己冷静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第二,拥有健康的情绪信念。
情绪调节的认知控制模型认为,情绪调节本质上是一个认知控制情绪的过程。情绪可控性信念和情绪调节效能感就是两种典型的人对情绪的认知。
情绪可控性信念是个体对控制或塑造自身情绪的一种肯定性认知。研究发现,情绪可控性信念与社会焦虑体验密切相关,而且会通过认知系统影响人选择有益还是无益的情绪策略。有情绪可控信念的人多采用认知重评这种接纳式的情绪调节策略,而持情绪不可控信念的人多采用回避式的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可控信念:如果愿意,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的;每个人都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情绪不可控信念:事实是,人们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怎么努力,人们都不能改变自己的情绪。
辅导员要敏感的觉察自己的情绪信念,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有意识地以情绪可控性信念来管理自身情绪,尽量避免用情绪不可控信念。
第三,增强情绪调节效能感。
情绪调节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有效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认知。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调节效能感越高,体验到的焦虑水平就越低。而且,情绪调节效能感也会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中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越高,越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反之,情绪调节效能感越低,越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情绪调节效能感包括四类,即感受快乐/自豪等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等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调节诸如兴奋/骄傲等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具体在辅导员职业活动的情绪调节效能感议题,可以参考的有:
(1)当有好事发生时,辅导员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如快乐、欣喜等正性体验。
(2)当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时,辅导员能感受到欣喜和自豪。
(3)面对成功时,辅导员能体验到喜悦、兴奋和满足。
(4)当自己心情不错但身边人却闷闷不乐时,辅导员能控制住自己的愉悦心情不至不合时宜。
(5)当比赛获胜时,辅导员能在失利的对手面前抑制自己狂喜的心情。
(6)当考评得高分时,辅导员能在成绩较差的同事面前控制住自己欣喜的情绪。
(7)孤独时,辅导员能避免产生沮丧的情绪。
(8)受到严厉批评时,辅导员能避免产生气馁的情绪。
(9)面对困难时,辅导员能使自己摆脱挫折感。
(10)当别人总是让自己难堪时,辅导员能避免自己恼羞成怒。
(11)当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辅导员能从愤怒中迅速恢复情绪。
(12)当生气时,辅导员能避免自己大发雷霆。
辅导员要对改善自身的情绪调节效能感有信心,研究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可以干预的。当一般焦虑症个体接受认知行为治疗之后,对认知重评策略的自我效能感会增加,这种增强的效能感又进一步促进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