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进取”的韧性观

一、儒家“进取”的韧性观

儒家文化始自《周易》,后继《大学》,创立于秦汉时期。儒家文化关注人在现实中的价值实现,强调个体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从而达到“道”的完善,其所推崇的自强者,拥有积极气质、内控性、高自尊、乐观性与希望感等等,都是心理韧性者的个体特征。《大学》之“三纲”展现了对自强精神的追求。“三纲”之“明德”,孔子称作“仁德”,并指出成仁之路径:“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即必经艰苦的磨砺与不懈的奋斗。“三纲”之“亲民”,强调人要弃旧图新,不断革新。“三纲”之“止于至善”,认为人要根据现实积极调节自我,扬长避短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表达了一种适应与发展观。儒家思想中,自强与坚忍往往密不可分。从积极视角看待逆境,将逆境视为一种成长或成功的契机和资源,并指出以坚忍来应对逆境。由此可见,面对压力/逆境,儒家思想强调“进取”,将向内的认知自省和向外的应对行为相统合,突出个体抗争困苦的支持力以及愈挫弥坚的精神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