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基于文献研究述评,构建本书的理论基础框架。拟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韧性思想与自我调节智慧,以职业韧性的因素-过程整合理论为核心,结合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心理资本理论与自我调节的社会认知理论,尝试构建新时代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构建兼具生态实践效力与整合性的实证研究路径。本书将聚焦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实践活动过程,从职业韧性视域尝试回答遭遇职业不利事件中的高校辅导员是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与资源管理,再结合建模技术尝试勾勒出一幅具有整合性和结构化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素质关系图谱。具体来说,本书的实证研究路径包括从筛选理论模型、构建测量模型,到研制测评工具、展开全国调查,再到探索影响机制、开发干预方案,层层递进地回答是什么、怎么测、会怎样、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编制和构建一套适用于新时代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群体的职业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包。包括自主开发研制一个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量表,以及针对所构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图谱,选取现有量具做全国样本数据的适用性分析等工作。
第四,针对职业韧性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图谱,采用心理测量法,展开全国抽样调查,分析新时代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及相关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其中,针对新时代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的选取标准问题,本书拟从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与职业情绪情感三个维度,尝试构建新时代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性的三维指标,即高职业承诺+高工作绩效+低工作倦怠。然后,基于全国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了解新时代我国的工作适应现状。
第五,构建职业韧性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的关系模型。包括两项建模任务,其一是通过建模技术尝试回答遭遇不良职业事件时,诸多韧性因素之间如何随着时间迁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助力辅导员成功度过危机、快速复原心理社会功能以及收获职业的成长与发展;其二是通过建模技术尝试回答职业韧性究竟是通过什么(怎样起作用)、在什么条件下(何时起作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适应结果。本书将通过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纵深性研究,试图勾勒一幅能够揭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当身处重要职业时刻时,其自身诸多职业心理品质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图谱。
第六,本书将课题生成的实证结果与多学科理论相结合,尝试研制有实践干预效力的培养培训方案,实现成果转化的研究初衷。本书拟从培养的理论取向、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法三个水平,整合辅导员诸多职业心理品质的资源与优势,从国家层面、组织层面与个体层面来构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重塑模型,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职业韧性干预路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