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与小结

讨论与小结

职业韧性是个体在遭遇重要的职业压力/逆境时,主动调节自己的所感、所思与所为,从而得以快速回复甚或愈挫弥坚的过程。因此,主动性、系统性与动态性是职业韧性的实质。本研究发现,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是由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三维保护性资源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动态结构,该结构验证了职业韧性的自我调节模型。

本研究证实职业韧性的保护资源有三大类,即情绪情感类资源,让人获得价值感;认知类资源,让人获得一致感、意义感与希望感;行为策略类资源,让人获得力量感与效能感。这种三分法在学界已有先例,比如,贝纳德(Benard,1991)将心理韧性成分划分为社会性能力(情绪情感类)、目标感与希望感(认知类)、问题解决策略与自主性(行为类)。无独有偶,拉米雷斯(Ramirez,2007)将心理韧性分为三个维度,其中情绪情感维度包括积极的人际关系或社会支持、幽默感、宜人性或灵活性;认知维度包括自尊与高抱负;行为维度包括自我效能与自我决定。

本研究从实证视角也证实了辅导员的职业韧性的知情行三类保护性资源,既包括个体水平资源,也包括人—环境相互作用水平的资源。具体来讲,在个体层面,情绪控制力能给人提供一种健康的情绪状态,这反映了职业韧性的情绪维度;信念、世界观和抱负让人获得一种内在同一感,这反映了职业韧性的认知维度;自我效能和类似特征能给人一种力量感,这反映了职业韧性的行为维度。在人—环境层面,人际归属感与接纳感反映的是职业韧性的情绪维度;对自我和世界的了解反映了职业韧性的认知维度;努力付出或对有意义活动的贯注则反映了职业韧性的行为维度。职业韧性的知情行自我调节过程,亦可以从个体水平与人—环境水平来理解,最终情绪自我调节过程让人获得“我值得”的信念;认知的自我调节过程使人获得“我懂得”的信念;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使人获得“我做得”的信念。职业韧性的认知、情绪与行为特征,三者结合最终促使个体获得成功的职业路径、工作绩效、人际适应、心理健康乃至职业幸福感。

综上所述,辅导员具有较高且均衡的职业韧性资产,而且在面对重要的职业压力/逆境时,应激初始反应中等,且能够灵活有效地调节自身的韧性资产,从而能从逆境中迅速恢复甚至获得成长。这符合金恩和罗斯坦所描绘的:一个职业成功者的最核心特征,是善于对自身的情绪情感、认知思维和行为反应进行自我调控,它使个体能控制消极的情绪和想法,从羞愧、失望和幻灭中走出来,能指引个体灵活地调整目标与标准,适应工作中的局限与限制,能让个体在面对压力与逆境时,从毕生发展视野来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何时执着、何时迂回、何时放弃的灵活性就是自我调节能力的本质,亦是韧性的关键所在。金恩与罗斯坦认为,职业中的个体要想获得发展与成长,明智之举就是找到对职业目标的坚持、调整与舍弃间的平衡点。因此说,职业韧性的本质,就是一种矢志不渝与灵活变通的平衡过程。

【注释】

[1]描述性统计,又称为叙述统计,是将搜集的原始数据经过整理后变成有意义的信息或统计量。对量表类的连续变量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时,通常以极端值、平均值和标准差等统计量来表示。

[2]贾晓灿,张涛等.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2:940-943.

[3]所谓交互作用,是指一个自变量(比如学历)对因变量的影响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比如婚姻状况)的每一个水平(单身或已婚)上是不一样的。此时单纯研究某个自变量的作用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分别在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研究另一个自变量的作用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