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域:自我调节的社会认知论取向

三、微观视域:自我调节的社会认知论取向

自我调节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特质之一,自我调节理论就是研究这种能力的结构、发展与机能。在诸多自我调节理论中,社会认知理论假设,自我调节就是自我生成情感、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调动其行为动机和行为技能的一种自我控制过程。

因此,自我调节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是“一种对别人和自己的思考。”人的社会认知具有情境依赖性,个体对刺激作何种反应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正如欧洲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泰弗儿所言:“人最伟大的适应优势,是有能力根据对情境的知觉和理解去修饰自己的行为。”因此,就认知主体而言,过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情绪状态,尤其是自我调节能力,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社会认知结果。

自我调节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通常有四个水平:①观察水平。处在该水平的个体,针对那些职场中的榜样人物,能够归纳出对方所运用的自我调节技能、策略的主要特征。②仿效水平。处在该水平的个体,其行为表现与榜样人物的一般策略在形式上很接近。③自我控制水平。处在该水平的个体,当身处榜样人物不在场的结构化环境中时,他能够独立运用技能及策略。④自我调节水平。处在该水平的个体,可以系统地使其操作,来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条件,而且能够根据结果对操作技能及策略做出调整、改变。

King和Rothstein(2010)认为,人在面对有压力的工作情境压力时,会通过同化和顺应两条路径来调控自我以适应环境。同化路径,主要采取行动导向,以努力做出改变或努力实现目标为特点。顺应路径,主要采取认知导向,以自我调节与自我反思的循环作用为特点。人成熟的最重要课程之一,就是学习如何在同化与顺应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毕竟有时舍弃所求(类似于顺应)要好过一味徒劳追求(类似于同化),而接纳自己的局限性恰是成长。

职业韧性就是一种矢志不渝与灵活变通的平衡过程。Kumpfer等(2004)认为,自我调节的实质,就是一个自我论证过程,是一个人作出合理决策并有效调控自身的行为,从而实现心理韧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职业中遭遇严重压力、逆境、挫折或创伤的个体,要想获得复原、发展与成长,明智之举就是找到对职业目标的坚持与调整,甚至舍弃间的平衡点。

自我调节的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特征,就是强调社会环境和自我因素的相互作用。自我调节整合了动机变量与自我过程,是个体依据自我设置的目标,主动指导自己的行为或行为策略的过程,当目标难以实现时,个体还会依靠自身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反馈来修正他的行为。

从自我调节过程理解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发展与变化,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是改变的动机。倘若一个人对自我调节表现出淡漠或无兴趣状态,也就是出现了动机性障碍,这是导致自我调节机能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职业中遭遇到突发事件、压力、逆境、机遇或其他形式的改变时,人的身心灵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会被打破,此时如果个体愿意依仗自身的韧性资源和以前的韧性重整经验积极应对当前逆境,而且能够凭借自我的存在与行动做出某些决定或重估其处境时,很可能会迎来身心复原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拐点。

由此可见,职业者对逆境的意义建构是职业韧性发生的重要机制,它影响着个体有何种情绪/情感体验,有何认识,做何反应。意义建构是韧性者搭建的一架桥,一架从当下困境通往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桥。意义一旦被重构,个体就能够理解和解释逆境,这种建构过程不但获得了意义感,还会获得目的感,进而产生行动力。

其二是韧性资产。金恩和罗斯坦假设,职业韧性的保护性因素与自我调节过程都能从情绪、认知和行为三个维度来界定。这种三分法在学界已有先例,比如,贝纳德(Benard,1991)将心理韧性成分划分为社会性能力(情绪情感类)、目标感与希望感(认知类)、问题解决策略与自主性(行为类)。无独有偶,拉米雷斯(Ramirez,2007)将心理韧性分为3个维度,其中情绪情感维度包括积极的人际关系或社会支持、幽默感、宜人性或灵活性;认知维度包括自尊与高抱负;行为维度包括自我效能与自我决定。

其三是韧性过程。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模型还从个体水平与人—环境互动水平来厘析职业者的韧性保护资源。①情绪维度,在个体层面上包括对自身情绪、思想或想法的调控能力;在人—环境水平上表现为拥有一种有关爱、有情感支持的人际关系,这种人与人的关系让身处逆境中的个体有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因此,职业韧性情绪维度的个人特征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情绪监控力、情绪稳定性与幽默感。②认知维度,由那些能给予个体一致感或同一感的因素构成,即人的信念系统,由世界观、信仰和抱负等。凭借这种信念系统,个体获得了自我了解和对世界的了解。其中精神信仰和同一感构成了职业韧性在个体水平上的认知成分,这些认知因素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对自我和对世界的了解与理解,进而获得一致感。③行为维度,由那些能给予人力量感的因素构成,包括自我效能、问题解决能力、设定并掌控目标的能力、坚持不懈追求目标的能力等等,凭借这些韧性行为资源,个体才能贯注于有意义的活动与行动。

在个体层面,情绪调控力能给人提供一种健康的情绪状态,这反映了职业韧性的情绪维度;信念、世界观和抱负让人获得一种内在同一感,这反映了职业韧性的认知维度;自我效能和类似特征能给人一种力量感,这反映了职业韧性的行为维度。在环境层面,人际归属感与接纳感反映的是职业韧性的情绪维度;对自我和世界的了解反映了职业韧性的认知维度;努力付出或对有意义活动的贯注则反映了职业韧性的行为维度。最终,情绪的自我调节过程让人获得“我值得”的信念;认知的自我调节过程使人获得“我懂得”的信念;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使人获得“我能行”的信念。三者结合导致成功的职业路径、人际适应,乃至其他的积极结果。

其四是人际支持质量。善于获取社会支持是重要的自我调节资源。社会支持具有“社会治愈”力,通过为个体赋能来增强其职业韧性。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模型认为,考察职业者对社会性资源的主动利用度,包括积极寻求倾听、同理与智力支持,通过获取人际支持增强自身的积极心态与自我控制,这些被证明是社会支持预测韧性的起效因素。

职业韧性的自我调节模型,将职业韧性视为一种个体特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点直接关切到个体职业韧性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保护性资源的甄别。自我调节模型将职业个体置身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关注那些最要紧的事情,凸显了压力应对的自我管理价值,对现有文献的不一致结果具有非常高的整合价值,对那些职业逆境中的个体有更高效的干预价值,而且为未来的研究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引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