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重塑:微观自我调节过程之韧性重塑策略
个体资源是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包括生理的、认知的、情绪的和人际的资源,这些个体资源能更有效地帮助从业者应对不良的工作要求。资源存储理论假设,个体在参与工作时,会根据与任务相关的角色,投入其个体资源。
当一个人感觉或觉察到无力感、无意义感或人际疏离时,他第一时间会从工作中撤离出来自己的认知资源,不再积极地投入脑力劳动,而且工作思考甚少,仅从事机械性任务;接下来,他会把情绪资源也从工作中抽离出来,冷漠地、不带任何情感地对待与工作相关的人和事;最后,他的生理资源也逐渐弱化,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惰性,消极待工。
从职业韧性视角观察上面这个过程时,我们可以看出,当从业者在工作中有无力感、无意义感或人际疏离感时,如果处理得当,很可能迎来其职业韧性拐点,帮助其激活韧性的自我调控过程,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困境和压力,使其身心快速复原,重获生产力。因此,从个体微观层面来看,应开发和增强辅导员自身那些具有韧性保护意义的资源。而且依据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尤其要加强辅导员在应对危机时那些有关自我情绪的、认知的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基于本书实证篇的研究证据,依据工作场所的自我调节韧性模型,辅导员可依循以下五类主题、六项原则、九种策略,加强自身职业韧性的自我调控,实现职业韧性的自我重塑。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自我重塑的五类主题包括:主题一,变化永恒。辅导员要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适应永不停息变化的世界,辅导员要在目标设定中学着去观察外界的环境以提高其适应力。主题二,服从内心。鼓励辅导员以梦想来指引职业目标,把内心当成其职业生涯路径的驾驶员。主题三,关注过程。辅导员职业环境的变数不断,很容易对职业终极目标失去控制力,既然如此,不如将关注点放在过程上,鼓励辅导员从更好实现职业兴趣、信念和价值观视角,做出每一个职业决策。主题四,终生学习。把学习被看作是实现内心所想,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和意义,以适应永恒变化,因此鼓励个体面对和充分利用那些充斥于周围的各种学习机会。主题五,成为同盟。通过组织和社团来关注辅导员老师的家庭、朋友、上司和同事,促进他们与社团的联系。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自我重塑的六项原则包括:原则一,激发辅导员的自主性,使其成为自身职业生活的设计师,增强工作的主体感。原则二,辅导员深入探索自我,深度理解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自己职业进步和发展的内在激励力量,使工作饱有意义感。原则三,辅导员既要满足组织持续的新需求,也要自觉地把持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方向,确保工作的目标感。原则四,辅导员要学习识别和克服职业障碍的基本技能,保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力,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工作的效能感。原则五,辅导员要具备适应性归因和深度学习反思力,懂得如何进行客观的工作复盘,并能敏锐地觉察到自身的资源和局限,提升工作的反思力。原则六,辅导员要主动积极地构建多样化的人际交流平台,与各种职业交流俱乐部、焦点工作团队和支持终生学习的机构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整合并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度,寻求工作中的支持感。
围绕五类主题、基于六项原则,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自我重塑可采用以下九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