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工具
(一)自编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预测版与复测版)
(二)校标关联效度检验工具一:简明心理韧性量表(The Brief Resilience Scale,BRS)
简明心理韧性量表(The Brief Resilience Scale,简称BRS)是由史密斯等人(Smith et al.,2008)开发的测量工具,用于评估成人的心理韧性。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理想。该工具具有较高的测量学价值,是Windle(2011)与Pangallo(2014)非常认可的心理韧性测评量具[1]。
BRS基于心理韧性的结果观,为单维结构,主要评估个体的韧性结局或表现,BRS有6个题项,其中正向记分项目有3个(第2、4、6题),负向记分项目有3个(第1、3、5题)。基于专家鉴别反馈和语义分析,设计时删掉了条目“我通常能不费事地渡过职业中的困难时期。”
就BRS量表条目的语义分析来看,虽然表述的都是应对困难的能力和恢复能力,但所有条目均涉及对个体能动性(主体力量、主体控制力)的描述。因此非常适合作为校标工具,用来评估本研究所研制的《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校标关联效度[2],因为后者测评的关键目标就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BRS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制,让被试评估自身对各条目的认可程度,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记为5分至1分,得分越高表示辅导员职业韧性的结果越积极。施测时,将条目表述根据辅导员工作情境进行了调整。本取样数据中的5条目BRS单维度结构模型拟合良好(CFI=0.97,NFI=0.92,IFI=0.97,GFI=0.97,RMSEA=0.07,SRMR=0.05),Cronbach α系数是0.67,克隆巴赫(Cronbach α)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604,分半系数为0.638[3]。
(三)校标关联效度检验工具二: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the Chinese version of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
压力知觉代表个体的一种紧张和失控的状态,通常是由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对人造成的困惑、威胁或挑战。压力知觉是研制心理韧性量具时最常用的校标工具之一。
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修订自英文版压力知觉量表(PSS),由杨廷忠于2003年修订。PSS是Cohen等人于1983年编制,主要评估个体面对生活的不可预知、不可控制或超负荷时所知觉到的主观压力程度,共有14个条目,其中反向题项有4、5、6、7、9、10、13,均采用里克特5点评分制。PSS理论分值为14—70分,分值越高表明感知的压力越大。PSS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压力知觉测量工具,现已有多种语言版本,分为PSS14项、PSS10项和PSS 4项等3种版本。Cohen等人认为,虽然PSS-14和PSS-10都可以得到2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但这种结构与压力知觉测量的目的不相干,因此主张PSS的单维结构论。
杨廷忠修订的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适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国情,具有理想的信度和效度。CPSS自评问卷共计14个题项,考察辅导员在最近一个月以来的压力知觉情况,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评估各条目发生的频率等级,从“总是这样”到“从未这样”分别记为5分至1分。本研究基于PSS的单维结构论,对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数据采用计总处理,得分越高说明辅导员知觉到的压力越大。本研究中施测的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数据的克隆巴赫(Cronbach α)内在一致性系数是0.802,分半系数是0.824。
将问卷施测于辅导员群体时,对各个题项进行的处理包括:①将压力情境由“生活”改为“工作”;加上主语“我”;②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长句改为短句,尽可能将题项表述通俗化。这些处理包括将“常能掌握时间的安排方式”改为“我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将“发现自己无法处理所有自己必须做的事情”改为“面对自己必须做的事,我觉得无法全部搞定”;将“一些无法预期的事情发生而感到心烦意乱”改为“因为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我感到心烦意乱”;将“经常想到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完成的”改为“我经常想到‘有些事情是我必须完成的’”。
(四)校标关联效度检验工具三:组织公民行为量表(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Scale,OCB)
Britt等人指出,确定职业韧性的校标因素是未来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韧性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议题之一,并建议选取关联校标时既应有健康类变量,还应纳入绩效类变量。研究依此择选出3个校标工具,其中,CPSS是研制韧性量具时最常用的健康类校标工具之一,而且其得分能显著负向预测CCRI的高低。BRS既具有优秀的测量学特点,且就语义分析而言,其所有条目的描述均涉及主体力量或主体控制等个体能动性,非常适合作为CCRI的校标工具。用OBC作为绩效校标工具,是因为学界对工作绩效的关注,已由任务绩效转向了关系绩效,而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质类似于关系绩效,且与任务绩效关系密切。
OBC共6个条目,基于OCB两维度整合模型,包含个体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OCB-I)与组织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OCB-O)两个因子。考虑到文化适用性与简洁性,本研究OCB的具体条目还借鉴了Farh等与Aryee等人的研究,采用1(非常不同意)至5(非常同意)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组织公民行为水平越高。本取样数据中的OCB结构模型拟合良好(CFI=0.98,NFI=0.98,IFI=0.98,GFI=0.98,RMSEA=0.08,SRMR=0.03),OCB总问卷与OCB-I、OCB-O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3、0.84与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