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辅导员职业晋升路径

二、优化辅导员职业晋升路径

2006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明确辅导员具有干部和教师“双重身份”。2017年,教育部修订24号令,进一步强化了辅导员双线晋升政策,允许辅导员在职业晋升时可选择职级和职称两个系列。

理论上讲,双线晋升政策应该能够为辅导员的职业晋升提供更多机会。而实际中却是晋升“上不去”和“狭窄化”以及管理岗单线晋升等问题。辅导员们无论选择哪个系列都自觉处于劣势。走职级晋升时,因行政岗位数量有限,晋升有赖于很多外部因素,如是否与上级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己的工作业绩是否具有足够的“显示度”,行政职位是否有空缺等。走职称晋升时,尽管晋升数量多些,评审程序也更加透明,但与学科教师相比,辅导员明显缺乏学术竞争力。

陈向明等使用扎根理论研究路径,研究案例学校35位辅导员在双线晋升政策要求下如何应对职业晋升,结果发现名义上提供双重机会的双线晋升政策,因与辅导员的工作特征不相匹配,实质上变成了辅导员晋升的双重困境。

研究发现,辅导员们既对晋升处境不满意,也对晋升后的结果不满意。一方面,辅导员们普遍对自己的晋升处境不满意。处于低位的辅导员,或由于不得不减少服务学生的时间去从事学术研究,从而饱受伦理困境的煎熬;或由于不知如何选择晋升轨道,而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犹豫徘徊。而那些处于高位的辅导员,或由于自己的才华不适合从事目前的行政工作,而对自我价值认可较低;或因为不知道辅导员这个工作的专业性何在,而产生了专业认同危机。另一方面,辅导员在不同的情境和干预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行动策略,有些人会尽力争取双线晋升,有些人则选择职称单线,还有些人同时弱化两条路径,但他们对晋升后的结果都不满意。

以上辅导员遭遇的晋升双重困境,使双线晋升这项政策的良好意图产生了预期外后果:在政策目标、手段和结果各方面都出现了名实分离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悖论,是因为辅导员晋升中存在政府逻辑、专业逻辑与市场逻辑的错位,而制度逻辑适用上的名实分离,是辅导员双线晋升政策悖论的根本来源。高校辅导员工作,因为其主要功能是政治思想教育,自从1950年代成立至前些年,一直是政府逻辑占上风。现在随着国际高等学校排名运动的兴起,专业逻辑(学术逻辑)开始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具体到辅导员晋升领域,随着名义上的专业逻辑和实质上的市场逻辑的地位上升,晋升政策与辅导员实质工作的不匹配性程度变得越来越大。而这种制度逻辑主导作用的变化,使得辅导员之前在政府逻辑主导下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变得不再理所当然。实质性专业逻辑的缺失,是对本职工作专业特征的制度性忽视,这就为辅导员偏离本职工作提供了一个合法性出口。因此说,制度逻辑适用上的名实分离,是辅导员双线晋升政策悖论的根本来源。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双线晋升政策的意图是良好的,目的是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持续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然而,鉴于政策提出专职辅导员可按教师职务(职称)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而目前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都要求论文发表和(或)主持课题,就容易引起政策实施时对辅导员也采取类似考评,导致本职工作繁忙的辅导员们感觉压力很大。

综上,双线晋升路径受阻,且加重了辅导员的职业压力,这种处境的辅导员更需要职业韧性来确保较好的工作绩效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需要政府、学界、高校和辅导员四方合力,进一步优化辅导员的晋升路径,从缓解职业应激源和提供社会韧性资源两方面帮助辅导员成功应对工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