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适应性归因

五、学习适应性归因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作出的因果解释。我们一般把自己的行为结果归咎于四类因素,即能力、努力、运气与任务难度。进一步的,还可以从三个维度对这四种因素加以理解。

归因维度一,成败的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即内—外归因。

归因维度二,成败的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即稳定—不稳定归因。

归因维度三,成败的原因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即可控—不可控归因。

根据这三个维度,能力、努力、运气与任务难度分别具有以下特点:

(1)能力是一种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2)努力是一种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3)任务难度是一种外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4)运气则是一种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辅导员对自身职业活动中的成败归因,也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四种因素来理解。如何归因,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一般而言,内—外归因与我们对职业成败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将职业中的成功归为自身的内部因素,我们就会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将此成功归结为他人或外部力量所为,我们就可能有感恩或小确幸;如果将职业中的失败归于自身的内部因素,我们就很可能产生自责、内疚与羞愧的体验;如果将此失败归于自身意外的因素,就很可能体验到生气和愤怒。

稳定—不稳定归因则会关系到我们对将来成败的期望。如果将职业中的成败归因于那些稳定的因素时,我们对未来可能结果的期待就会与当前状态无异,即成功者预期到的是未来的成功,而失败者预期到的是未来的失败。但如果将职业中的成败归因为那些不稳定的因素时,则目前的失败对将来最终的成败影响并不大,也就是所谓的未来可期。

可控—不可控归因能影响到我们后续的积极行为。如果将职业中的失败归咎于“我之前努力不够!”或“我当初太早放弃了!”,而努力和坚持都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事情,那么后续工作中我们就有可能更加努力,更加执着。如果将职业中的失败归因于缺少运气或能力这种不可控的因素,那一旦后续工作中有困难就很容易放弃,因为“即使努力了,也无法取得成功”。

由此可见,当我们把工作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很容易产生非适应性的想法、体验和行为,最典型的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人面对失败时,深信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从而放弃努力,也会对成败变得冷漠和消极。

辅导员要警惕这种非适应性归因模式,努力培养自身的适应性归因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防御重大职业应激的冲击和打击,保持足够的职业韧性。

适应性归因模式一:努力式归因。该模式指的是我们要将职业活动上的成功和失败尽量归因为我们的努力,认识到自身努力程度才是影响我们职业表现的重要因素,而非运气、能力或领导支持等方面的原因,这样想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掌控感和效能感。

适应性归因模式二:可控式归因。该模式指的是我们要将职业活动上的成功和失败尽量引向我们自身可控的因素上。成功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是因为“我很努力”“我准备得充分”等可控因素,或者告诉自己这是因为“我还比较聪明”“我运气好”等不可控因素。失败的时候则告诉自己这是因为“我的努力还不够”“我的方式还有待改进”等可控因素,或者告诉自己这是因为“我还欠缺能力”“我的运气太差”等不可控的因素。尤其面对失败时,可控式归因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做会引发后续持续的努力和改进。

适应性归因模式三:分化式归因。该模式指的是我们在将职业活动上的成功和失败归因时,要分化开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功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做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归因;失败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做一种外部的、可控的归因。分化式归因的好处是,成功的时候能提升自信心,增加行动力,增强必胜信念;失败的时候也能维护自尊感,不丢希望感,还愿意努力不放弃,避免习得性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