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构效度
(一)结构效度分析
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是指测验分数能解释多少所欲测量的心理行为构念。本研究从四个方面检验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分量表之间以及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项目区分度分析。
量表项目分析完后,为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就要做因素分析。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是指量器能够测量到理论所建构的心理特质的程度,是根据理论构念对测验分数的意义所做的分析与解释。
统计上,检验结构效度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因素分析。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以“量表”为分析单位,是将一系列较多的变量归纳为较少的变量,从而揭示这些变量之间潜在的结构(维度)的一种统计程序[8]。因素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认定人的某种心理构念或特质,它根据数据分析时出现的共同因素,确定该构念的结构成分,然后再根据所抽取的共同因素,知悉量表所能有效测量的人的特质是什么。
因素分析除了具有简化问卷条目的功能,还具有检核量表结构效度的作用。理想的因素分析结果是,所抽取出的共同因素越少越好,而对心理构念的累积解释的变异量则越大越好。
因素分析有两类:一类是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另一类是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EFA主要用来探索因素的个数和数据的内在结构。CFA主要用于验证因素的个数及其负荷。一个好的研究以EFA开始,以CFA结束。
研究基于全国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具体见样本2),通过SPSS做随机化分组,用两套等份数据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的“探索”之意,是指研究者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因素分析程序,才能找到量表的最佳因素结构。在此结构中,各个因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意义的构面。而每个构面内包含的题项,所能测得的人的某种潜在特质是十分相似的。量表与构面、题项之间的关系如图3-5:
图3-5 量表与构面、题项间的架构图
第一步 适切性检验
取样是否充足、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可依据2个统计测度指标来判定。其一是KMO(Kaiser-Meyer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根据Kaiser(1974)观点,当KMO为0.7—0.8时,表明进行因素分析是适中的;当KMO为0.8—0.9时,表示因素分析适切性良好,当KMO在0.9以上时,表示因素分析适切性极佳。其二是巴特里特球面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当巴特里特球面检验结果达到统计显著水平(p<0.05)时,球形假设被拒绝,表明量表的题项之间可能有共同因素存在,取样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对项目分析后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包含32个题项)》进行的适切性检验显示,KMO=0.882,巴特里特球面检验值为7170.661,自由度为496(p=0.000),两个指标都表明本取样适合做因素分析,且适切性为良好。
第二步 探索性因素分析
EFA的目的在于抽取共同因素,并确定因素的负荷量。本研究采用限定抽取共同因素法来确定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的因素个数,即依据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理论的8个韧性特征为抽取因素数。在抽取因素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在确定因素负荷矩阵时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二者均是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最常用方法。
最终形成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具体见附录6)的8个因素是有效的,这是因为:
第一,所抽取的每个因素的初始特征值符合Kaiser准则,即大于等于1。
第二,所抽取的因素解释构念的累计方差百分比为62.389%,单个因素方差解释率在5.955%~10.388%,均符合统计分析标准。根据Hair等人的观点,如果累积方差解释率在60%以上,且单个因素解释的方差百分比应在5%以上,表明因素分析结果相当理想、可靠。
第三,所抽取的因素至少包括3个及以上的题项(具体因素的条目数见表3-3)。
32个题项因素载荷矩阵具体见表3-3。
表3-3 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题项因素载荷矩阵
续表
注:表中的项目编号对应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预测量表”中的编号。
因素初始特征值在1.149—7.797之间,转轴后的因素特征值在1.905—3.324之间,转轴前单个因素的方差解释率在3.690%~24.367%之间,转轴后单个因素的方差解释率在5.955%~10.388%之间,总量表的方差解释率为62.389%(见表3-4)。
表3-4 《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共同性、特征值与方差解释率
以上数据均表明,32个题项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是理想的、可靠的。而且,该结果也验证了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理论的构想,与McLarnon&Rothstein研制的《工作场所的心理韧性量表》(Workplace Resilience Inventory,简称WRI,2013)结构一致。
最终形成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8个因素命名如下:
表3-5 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因素命名及包括的题项编号
注:表中的项目编号对应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预测量表”中的编号。
其中,因素1有6个条目,测量辅导员遭遇重大职业不利事件时的初始反应,命名为“应激初反应”(Initial Response,IR)。即个体对创伤性职业事件和环境的压力应对的初始反应,包括对事件的解释与失调性反应,后者是指打破了人先前的心理功能状态和健康状态。
因素2有4个条目,测量辅导员对社会支持资源的利用度,命名为“社会支持资源”(Opportunities,Supports,&Resources,OSR)。OSR是个体可获得的一类人际支持和社会资源。该维度包括:从亲近的社会关系中(诸如家庭、重要他人、社区、职业人际关系等)获得的支持。
因素3有4个条目,测量辅导员的认知类韧性资产,命名为“个体认知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Cognitive,PC-C),给予人一致感或意义感。PC-C是一种能给予人一致感或意义感的具有保护性价值的个性特征。该维度包括:主动学习并寻求新体验,积极检视自身经验,并能对其赋予意义感,心态开放且专注的个性特征
因素4有4个条目,测量辅导员遭遇重大职业不利事件时的认知自我调节过程,命名为“认知自我调节过程”(Self-Regulatory Processes-Cognitive,SRP-C)。SRP-C是理解和控制消极且无效的想法和思维模式的相关机制。包括出谋划策的过程、灵活性认知的过程(愿意妥协、考虑和接纳他人的观点)、以积极视角解读经验的过程以及尽量减少侵入性想法的过程等。
因素5有4个条目,测量辅导员的行为类韧性资产,命名为“个体行为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Behavioral,PC-B),给予人力量感或控制感。PC-B是一种能给予人力量感或控制感的具有保护性意义的个性特征。该维度包括:自我效能、勤奋、自律,以及立志于挑战性目标,并竭力实现该目标,且有能力应对挑战的个性特征。
因素6有3个条目,测量辅导员的情绪类资产,命名为“个体情绪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Affective,PC-A),给予人健康的情绪和自尊感。PC-A是一种能让人体验到健康情绪和自尊感的具有保护性意义的个性特征。该维度包括:有能力获得一种稳定的自我感和个人价值感;能够理性认识和理解自身的情绪;具有不被极端情绪所控制,或是不被其搅扰的能力。
因素7有3个条目,测量辅导员遭遇重大职业不利事件时的行为自我调节过程,命名为“行为自我调节过程”(Self-Regulatory Processes-Behavioral,SRP-B)。SRP-B是控制和调节情绪的相关机制。包括基于感性的决策过程,对自身情绪情感状态的分析与调节过程。
因素8有4个条目,测量辅导员遭遇重大职业不利事件时的情绪自我调节过程,命名为“情绪自我调节过程”(Self-Regulatory Processes-Affective,SRP-A)。SRP-A是理解和控制消极且无效行为的相关机制。包括控制冲动的过程、计划过程、自律过程和自我观察过程等。
2.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LISREL8.80对592个样本数据做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简称CFA)。效度检验选择最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ML)。
依据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理论的8个核心特征设定一阶潜变量测量模型,即个体情绪特征、个体行为特征、个体认知特征、压力应对的初始反应、社会性支持资源、情绪自我调节过程、行为自我调节过程与认知自我调节过程,分别设定对应的测量条目,所分析模型的结果如下图3-6所示。
图3-6 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
注:表中的项目编号对应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预测量表”中的编号。
由上图可见,最终形成的一阶潜变量模型与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理论构想一致,各个条目在所属因子上的标准化负荷在0.44—0.88之间。为了检验量表结构模型的外在及内在品质,评估量表结构模型与观察资料的拟合程度,研究将从两方面来确认量表的结构效度——模型整体拟合度、内在结构拟合度。
(1)整体拟合度。
本研究采用Hair等人(1998)提出的三类指数,作为模型整体拟合情况的评价指标:绝对拟合指数(absolute fit measures)、相对拟合指数(relative fit measures)及简约拟合指数(parsimonious fit measures)。表3-6列出了各类指标的分析结果。
从绝对拟合指数来看,χ2=921.39,df=436(p<0.001),GFI=0.91、AGFI=0.89,均达到了理想标准;RMSEA=0.043,在良好拟合范围之中,表示残差量低,模型拟合良好。
从相对拟合指数来看,NFI、NNFI、CFI、IFI、RFI等5个数值均已达到大于0.90的理想标准,说明模型整体表现相当优秀。从简约拟合指数来看,PNFI=0.83及PGFI=0.75,均达到大于0.50的理想标准[9]。
比较三类指标的理想标准与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拟合良好,说明研制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具有理想的整体建构效度。
表3-6 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整体拟合度
续表
(2)内在结构拟合度。
一般来说,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负荷较高,则表示模型质量好,观测变量与潜变量的关系可靠。根据表3-7,各观察变量对其各自潜变量的因素负荷量(λ),也就是完全标化估计值介于0.44—0.86之间,其中SE代表标准误,t值均大于3.30,表示所有条目均达0.001的极其显著性水平,说明每个观测变量对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率较大,即量表的内在结构较为合理[10]。
将分析结果与模型整体拟合度和内在结构拟合度的指标相比较,结果显示,辅导员韧性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亦即理论模型和实际观察资料有相当高的拟合度。
表3-7 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完全标准化参数估计及显著性检验摘要表
续表
注:表中的项目编号对应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预测量表”中的编号。
(3)分量表之间以及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
采用SPSS18.0对样本1做相关分析,考察辅导员韧性量表的结构效度的指标——8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各个分量表与整个测验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鉴别量表结构效度的判断原则有3个:各分量表之间应呈中度显著正相关、各分量表于总量表之间呈中到高度显著正相关、各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应明显高于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
结果显示,各分量表之间应呈中度显著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在0.116—0.464之间,表明分量表所代表的各因素之间既方向一致,又有所差异,不可互相替代;各分量表于总量表之间呈中到高度显著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在0.557—0.711之间,明显高于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表明各维度与总体概念一致(见表3-8)。
表3-8 《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各分量表之间及与总测验的相关系数
注:***p<0.001。
(4)项目区分度分析。
项目区分度分析主要采用2个测量指标来表示,其一是各个题项得分与分量表分数的相关系数,应达到中到高度的显著正相关;其二是各个题项的高分组与低分组之差应达到显著性水平。
采用SPSS18.0对样本1项目区分度检验,结果发现,各个题项与其所属的分量表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在0.671—0.860之间;所有题目在高分组上的得分与低分组上的得分有统计学差异,均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该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量表的32个题项,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见表3-9)。
表3-9 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各个分量表的项目区分度检验结果
续表
注:所有r在p<0.001(双尾)水平呈显著相关,对D值进行t检验均达到0.001显著水平。
最终形成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见附录6)的构面与题项的关系如图3-7:
图3-7 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构面与题项分析图
(二)内容效度
效度是指测验结果而非量器本身的正确性或可靠性,有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之分。内在效度是指研究叙述的正确性与真实性;外在效度则研究推论的正确性。提高量器内在效度的原则是:准确清楚地解释理论、操作科学以减少误差、样本合宜且预防流失、排除无关变量以正本清源。
提高量器外在效度的原则是:解释分析应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中立性、合理性和真实性、对测量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取样应有足够代表性、研究的情境要适切、观察具有普遍性、资料搜集客观且具多元性等(林生传,2002)。
效度无法实际测量,只能从现有信息作逻辑推论,或者从实证资料作统计检验分析。效度分析除了前面的结构效度分析之外,还有内容效度分析和校标关联效度分析。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是指题项的适切性与代表性,即测验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所要测量的心理行为构念。根据Windle等人(2011)所界定的量表内容效度标准:研究清晰准确地描述了测量的目的、目标人群和相关概念,清晰准确地描述了条目筛选过程中的被试取样、调查者以及参与的专家。
本研究在辅导员韧性量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心理量表编制的原则与程序,在文献分析、个案访谈、同行磋商等基础上初步确定问卷的基本框架和条目,请有关专家评定问卷理论结构的合理性和条目的代表性,经过多次试测,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最终确定了辅导员韧性量表测量条目。这一系列规范而细致的研究程序保证了辅导员韧性量表编制的内容效度。
对1184个样本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之32个项目均值的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10),32个题项的均值与标准差均符合要求,题项平均数在2.94—4.06之间,没有趋于极端值的均值,且项目的变异也较大,说明辅导员韧性量表整体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表3-10 《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内容效度评定的均值和标准差(M±SD)
注:表中的项目编号对应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预测量表”中的编号。
(三)校标关联效度检验
校标关联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表示测验与其外在校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相关愈高,表明此测验的校标效度愈高。本研究所选择的校标变量是心理韧性适应结果与压力知觉量具。
采用SPSS18.0软件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校标关联效度分析结果如下:
以压力知觉量表(CPSS)作为效标时,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8个因素与CPSS总分均有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在-0.24—0.58之间(p<0.001),而且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总分与CPSS总分亦有高度负相关,r=-0.71(p<0.001),达到了Windle(2011)所提出的0.70理想校标效度(见表3-11)。
以简易心理韧性量表(BRS)作为效标时,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8个因素与BRS总分均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在0.20—0.54之间(p<0.001),而且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总分与BRS总分亦有高度正相关,r=0.61(p<0.001)(见表3-11)。
以组织公民行为量表(OCB)作为效标时,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8个因素与OCB总分均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在0.24~0.46之间(p<0.001),而且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总分与OCB总分亦有高度正相关,r=0.54(p<0.001)(见表3-11)。
表3-11 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及分量表的校标关联效度检验结果(r)
注:***p<0.001、**p<0.01、*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