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研究就是对事件、现象、关系和原因做出解释。”一切理论变革都首先依赖于对其研究方法的变革,只有研究方法的科学更新,才能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大突破。论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整合运用了广义的三层次研究方法,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种:
一是多学科的分析方法。心理素质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学术话语。本书从多学科视野选取了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以及相关职业心理能力,尝试着将多学科的分析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方法相结合。
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文一方面从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工作适应、队伍建设和辅导员培训等现实角度,提出高校辅导员心理品质的研究议题;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活动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发展生态系统理论、组织行为学的心理资本理论、自我调节的社会认知理论,到职业韧性的相关理论,深入梳理了诸多理论与辅导员职业韧性的关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论证选题、探索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框架、提出研究构想与思路,旨在提升论文成果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三是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定性分析的同时,也进行定量分析,前者可以提升论文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后者可以提高论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具体包括:①文献研究法。指通过对文献的收集、鉴别与整理,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从而了解、调查探索事实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国内外职业能力和职业韧性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另一方面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相关制度、政策、文件进行梳理解读,在全面、客观、科学地把握文献材料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思路。②调查研究法。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编制法与问卷调查法。基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的理论模型与测量模型,严格遵循测量学与统计学要求,编制《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然后使用该问卷展开全国高校大样本调查研究,借助实证统计分析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围绕职业韧性与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的相关议题,通过科学的建模技术,进一步探索诸多心理品质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递进式地回答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是什么、怎么测、会怎样、怎么办等问题,旨在确保论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解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