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调节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典藏中处处闪烁着逆境下的人的自我调节智慧,其中尤以吕坤在《呻吟语》的论述最为丰富,也最为真挚。确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这里的“病”,并非躯体疾病,而是作者所遭遇的个人乃至社会发展之困境。可见,此呻吟语录就是古人应对人生困顿与逆境的智慧集锦,亦反映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逆境的自我调节观。
《呻吟语》中非常强调自我调节能力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譬如“猥繁拂逆,生厌恶心,奋宁耐之力;柔艳芳浓,生沾惹心,奋跳脱之力;推挽冲突,生随逐心,奋执持之力;长途末路,生衰歇心,奋鼓舞之力;急遽疲劳,生苟且心,奋敬慎之力。”意思是,烦琐庞杂、逆境不顺会令人产生厌恶之心,这时要坚持忍耐;温柔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会让人产生沾惹之心,这时要奋发摆脱;坎坷不平、跌撞冲突会使人产生随波逐流之心,这时要坚定信念;长途跋涉、穷途末路会使人产生松懈之心,这时要鼓励振作;急切骤然、疲劳应付会使人产生苟且之心,这时要谨慎慎重。
以下将从情绪的、认知的、行为的以及人际的层面来分别阐述《呻吟语》中的自我调节智慧。
(一)情绪上的自我调节
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贵在静。“惟静也,故能张主得动,若逐而去,应事定不分晓”。意思是只有保持平静,才能制动,如果心随着事情而动,就不知道如何恰当处理事情。而且,沉静并非缄默。“沉静非缄默之谓也。意渊涵而态闲正,此谓真沉静。”意思是沉默和缄默是不同的,内心深沉有涵养,而仪态悠闲镇定,这是真的沉静。真正沉静的人心底是清醒和警觉的,饱满的精神重于内心。“此心常要适,虽是忧勤惕励中困穷抑郁际,也要有这般胸次。”意思是自己的心要经常平和之态,即使在忧勤惕励之中和困穷抑郁的时候,也应具有这样的胸襟。
情绪调节之要义是平衡。“恶(wu)恶(e)太严,便是一恶;乐善甚亟,便是一善。”意思是对恶的东西痛恨过度,本身也是一种恶;而对善的东西喜欢极致,本身也是一种善。“发不中节,过不在已发之后。”即喜、怒、哀、乐等情感倘若不和节度地发出来,其过错并不在其发出来之后。
(二)认知上的自我调节
人遇事要重理性而忌感性,要善于反思体认。“入万景之山处处堪游,我原要到一处,只休乱了脚;入万花之谷朵朵堪观,我原要折一支,只休花了眼。”“任是千变万化,千奇万异,毕竟落在平常处歇。”即无论千变万化,千奇万异,最终都要在寻常处落脚。面对“怨怒笑歌、伤悲感叹、顾盼指示、咳唾涕洟、隐微委屈、造次颠沛、疾病危亡”等,要知道每一样都有各自的道理,因而要时时体认,件件讲求。即“莫不各有道理,只是时时体认,件件讲求。”
人遇事贵在灵活。“因”之一字,妙不可言,因利者无一钱之费,因害者无一力之劳,因情者无一念之拂,因言者无一语之争……此因势而利导者也。“故惟圣人善用因,智者善用因。”“天下之事,有速而迫之者,有迟而耐之者,有勇而劫之者,有柔而折之者,有愤而激之者,有喻而悟之者,有奖而歆之者,有甚而淡之者,有顺而缓之者,有积诚而感之者。要在相机因时,舛施未有不败者也。”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需要迅速而急迫的,有缓缓而需要等待的,有需要勇敢果断做的,有以温和的办法达到目的的,有因愤怒而激发的,有需要启发而领悟到的,有需要奖励而欢喜的,有欲擒故纵的,有顺从而使缓解的,有靠时间积累诚意而感动之的。简言之,这些办法的关键就是要看准时机,否则肯定会失败。
(三)行为上的自我调节
做事要有计划性。“干天下事无以期限自宽,事有不测,时有不给,常有余于期限之内,有多少受用处。”即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因为足够的期限而给自我宽余,天有不测风云,时间有不充裕的时候,所以做事情要未雨绸缪,多给自己留有余地,受用无穷。
处事既要认真还应勤奋。“圣狂之分,只在苟不苟两字。”即至圣与轻狂的分别,关键在认真与不认真。什么能够降伏“懒散”的大害呢?“曰勤慎。勤慎者,敬之谓也。”即只有勤慎,而勤慎,指的正是敬。应事要忌怠、忽、惰、慢四字,因为“怠则一切苟且,忽则一切昏忘,惰则一切疏懒,慢则一切延迟。以之应事则万事皆废,以之接人则众心皆离。”意思是,怠,就会做事时一切得过且过;忽,就会一切昏忽忘记;惰,就会一切疏懒散漫;慢,就会导致一切拖延。倘若以怠、忽、惰、慢处事,则会导致万事皆废。倘若以之怠、忽、惰、慢待人,则会使众心皆离。
行事还要具有独立性。“广所依不如择所依,则所依不如无所依。无所依者,依天也。”即全部依赖外物,不如有选择地依赖;有选择地依赖,不如没有什么依赖。无所依赖,就是遵循天意。
(四)人际上的自我调节
人不可以无友。“人生德业成就,少朋友不得。一德亏而友责之,一业废而友责之,美则相与奖劝,非则相与匡救。”即若想成就一番功名事业,就离不开朋友。一旦你有品德过错,朋友就会责备,一旦你废辍事业,朋友也会相劝。有好事朋友之间就会相互劝勉鼓励,有坏事就会相互纠正。“终身不照镜终身不认得自家,乍照镜犹疑我是别人。常磨常照才认得本来面目。故君子不可以无友。”即经常打磨照镜子,就能全面认识自己的真正面目。所以君子不能没有朋友当作镜鉴。
待人贵宽厚。“君子观人,与其过察而诬人之心,宁过恕以逃人之情。”即君子观察一个人,与其苛刻严察而诬其本心,不如宽厚对待不要让别人难堪。“论理要精详,论事要剀切,论人须带二三分浑厚。若切中人情,人必难堪,故君子不尽人之情,不尽人之过。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饰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亦天地涵蓄之气也。”意思是,论理要精辟详细,论事要切中事理,谈论别人须带二三分厚道。若说中人的要害,对方必定会难堪,因而君子不尽人之情,不尽人之过。这样做不仅能远离不必要的灾祸,也能给别人留一些掩饰的余地,触发他悔改的念头,保留一些做人的体面,这也是天地涵养万物的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