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目编制

一、条目编制

第一步 基于理论确定辅导员职业韧性核心特征

依据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理论,借鉴英文版工作场所的心理韧性量表(WRI)结构,将辅导员职业韧性核心特征初步确定为8个:

图3-2 基于理论分析确定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核心特征图

应激初反应(Initial Response,IR):反映辅导员遭遇重大职业不利事件时的初始反应。整合了上图的“A起点”与“B拐点”两因素。题项表述比如“在刚遭遇重大的职业困境之时,我总感觉潜在的困难无处不在。”

情绪类韧性资产(Personal Characteristics-Affective,PC-A),反映辅导员在日常稳态(即非压力情境)下的情绪稳定性和自尊感。对应上图中的“C1个体情绪韧性特征”。题项表述比如“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行为类韧性资产(Personal Characteristics-Behavioral,PC-B),反映辅导员在日常稳态下的职业行动力与自控力。对应上图中的“C2个体行为韧性特征”。题项表述比如“我能专注地去完成任务。”

认知类韧性资产(Personal Characteristics-Cognitive,PC-C),反映辅导员在日常稳态下的理解力与理性水平。对应上图中的“C3个体认知韧性特征”。题项表述比如“我对抽象的观点往往很有兴趣。”

情绪自我调节过程(Self-Regulatory Processes-Affective,SRP-A),反映辅导员遭遇重大职业不利事件时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对应上图中的“E1情绪韧性调节过程”。题项表述比如“身处比较大的职业压力/逆境时,我极少沉溺放纵过。”

行为自我调节过程(Self-Regulatory Processes-Behavioral,SRP-B),反映辅导员遭遇重大职业不利事件时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对应上图中的“E2行为韧性调节过程”。题项表述比如“身处比较大的职业压力/逆境时,即便工作太难干,我也会坚持不放弃。”

认知自我调节过程(Self-Regulatory Processes-Cognitive,SRP-C),反映辅导员遭遇重大职业不利事件时的认知自我调节能力。对应上图中的“E3认知韧性调节过程”。题项表述比如“身处比较大的职业压力/逆境时,无论我的感觉多么糟糕,都能往好处想。”

社会支持资源(Opportunities,Supports,&Resources,OSR),反映辅导员在压力情境下所拥有的高质量的社会支持资源。对应上图中的“D社会支持资源”。题项表述比如“当我泄气需要鼓励时,我知道去找谁。”

辅导员职业韧性核心特征中并未析出独立的韧性表现因子(对应上图中的F),主要有两点考量:第一,职业韧性自我调节理论基于韧性的过程观,主张以过程来诠释结果。第二,基于该理论的英文版量表亦没有析出韧性结果特征,为了使量具之间具有参照性,本研究将与英文版测量结构保持一致。

第二步 制定辅导员职业韧性条目编制指标

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POB)与职业韧性过程观,在编制辅导员职业韧性问卷条目时,主要依据五个标准:

第一,符合本研究所界定的职业韧性概念,与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关系密切的心理特征。

第二,能促进工作绩效的心理特征。积极性是POB的精髓,与缺陷—疾病模式不同,后者充其量只能让组织和员工具备一些生存技能,而这些技能只能帮助减少错误事情的发生,并不能促进更有效地做正确的事情。因此,在职业韧性的条目筛选上,研究更看重那些与积极工作结果相关的特征,尤其首先关注那些能提升工作绩效的特征。积极性契合了金恩和罗斯坦的职业韧性自我调节理论的本质,即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具有(类)状态的心理特征。在个体特征的状态——特质这一连续体上,那些越接近状态端的特征,越容易受到影响,越容易被改变,反之亦然。但是要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甄选工具来使用,所测量的不应该是那些极具可变性的个体状态,亦不应该是那些具有基因决定性的个体特质。虽然,用人格特质作为甄选工具是合法的,一旦考虑人力资源开发与绩效管理的经济性,即便是对那些非基因性的特质进行干预,在短期内也是极其困难,很难开发的。因此,基于POB理论,Luthans(2007)认为,员工的心理资本(其中包含职业韧性资本)应该是“类”状态的个体特征,即那些处在状态——特质连续体的中间地带,又略偏向于状态端,具有相对稳定性,且能通过微干预加以改变的个体特征。

第四,适用于工作人群,年龄在18岁及以上。

第五,符合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情境。

第三步 编制目标题项,创建原始条目池

编制具体条目表述时,在重点参考WRI的基础上,还参考了2个英文版成人韧性工具、2个中文版成人韧性工具以及1个中文版情绪韧性工具。条目表述还要考量中华文化的韧性特征。

第一,借鉴Windle(2011)、Pangallo&Zibarras(2015)与Robertson等人(2015)的研究结果,共选取了3个具有较高测量学价值的英文版成人心理韧性工具,分别是:McLarnon&Rothstein研制的《工作场所心理韧性量表》(Workplace Resilience Inventory,简称WRI,2013);Luthans开发的《心理资本量表PCQ》(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简称PCQ,2007);Smith等人开发的《简明心理韧性量表》(The Brief Resilience Scale,简称BRS,2008)。后两个工具直接采用中文检验版。

WRI为英文版,有知识产权保护,首先征得原创者的知情同意并签署使用授权书。然后邀请2名英美文学专业副教授、2名法学博士、2名心理学专业高校教师、1位公司职员和2名从业超5年的高校辅导员对原始题项池进行多轮的英汉互译,具体环节包括:①英译汉工作。本着客观、简洁和通俗的翻译原则,将英语版全部条目翻译为中文。翻译工作由3人独立完成,包括研究者本人、2位英美文学副教授、1位留英的心理学硕士。然后由研究者本人将3个翻译版本进行比对斟酌,形成中文译版。②中文译版校订工作。以简洁、通俗、无歧义为原则,由4人再次斟酌中文译版的文字表述,分别是2位法学博士、1位公司职员与1位心理学高校教师。然后由研究者本人根据反馈信息,斟酌修订确定中文初版。③中文初版回译工作。由2位专业人士将中文译版回译为英文,其中1位是英美文学副教授、1位是留英的心理硕士。然后由研究者本人根据两个英文回译版,比对英文原版,反复斟酌修改,得到一个基本等值的中文版。

第二,参考了国内研制发表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韧性工具条目,其一是梁宝勇、程诚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2012);其二是李霞的《管理者职业弹性量表》(2011);其三是张敏、卢家楣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2011)。

最终编制的符合要求的原始条目池中共计108个题项(具体见附录2)。

第四步 基于专家鉴定与语义分析来精简条目

Step 1:做条目编写质量的专家鉴定。

将108个原始条目编制成双向细目表,邀请5位心理学高校教师做专家鉴定,其中有2位副教授、1位讲师与2位助教。通过电子邮件邀请每人完成《辅导员职业韧性条目编写质量检核表》(见附录2)。

检核表涉及:职业韧性的操作性定义、条目属性[描述的是与工作情境相关的(类)状态个体特征,分为知、情、行三类]、条目语义质量(包括范围限定清楚、不含双重问题、不含抽象概念、不带倾向性、无须回忆太久、无不确切用词等6个检核条件)。具体描述如下:

①指导部分:

尊敬的专家:您好。

这是一个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编制的研究。以下测量条目是对辅导员职业韧性的描述,请您就条目的编写质量给予鉴定,并给出您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对于您付出的时间和贡献的智慧,深表感谢!

研究者:________

___年_月_日

②对职业韧性的操作性定义,采用的是King&Rothstein(2010)在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模型中的阐述,即职业韧性意指历经重大的或长期的职业逆境时,个体自身及其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通过自我调节过程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其快速复原乃至获得积极成长的一种职业心理过程。

③解释人的(类)状态特征:“(类)状态的特征,与特质类特征相区分,是那些处在‘状态’←→‘特质’连续体的中间地带,又略偏向于状态端,具有相对稳定性,且能通过微干预加以改变的个体特征。要改变人的特质类特征,需要理想的情境因素、特定的触发事件或深入的心理治疗;而改变(类)状态特征,可以通过相对简短的培训项目、在职活动或者高度聚焦的短期‘微干预’来实现。”

专家鉴定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李克特五级评分制来评价每个条目,5—1分别代表“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置可否”“不太同意”“极不同意”。第二部分,在条目语义质量检核上采用“是”与“否”评价法。第三部分,将条目按照认知、情绪、行为三个维度来分类。

最后的结果显示,5位专家的质量检核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肯定了原始条目的语义质量、肯定其与研究目标的相关性、肯定其描述的是个体的状态类特征,仅在3个条目上给出了建议或质疑性反馈,其中1个条目属于表述问题,2个条目在知—情—行归属上有歧义。研究者根据5位专家的反馈,进一步通过电话与专家本人商讨确认,对这3个条目进行了修改或删除,最终保留在原始题项池中的题项有106个,确保了条目表述的专家效度。

Step 2:通过两轮语义分析进一步精简条目。

第一轮精简工作,由研究者与五位专家中的两位完成。每人对原始题项池中106个题项进行语义分析,经反复讨论,将那些意义相近或重复的项目进行合并,重新修改那些不易理解或表述有歧义的项目,删除了那些语义表述重复的条目,最后确定出84个题项(见附录3)。其中个体情绪特征维度有9个项目、个体行为特征维度有13个项目、个体认知特征维度有13个项目、压力应对的初始反应维度有6个项目、社会支持资源维度有5个项目、情绪自我调节维度有11个项目、行为自我调节维度有14个项目、认知自我调节维度有13个项目。

第二轮精简工作,由研究者与5位专家中的其他3位完成。对上轮删减后的84项条目池再精简,依据研究对职业韧性8个维度的理论界定,保留或添加那些最能反映维度信息的条目,并尽可能地减少每个维度的题项数目。具体进行过程与第一轮一样。最后确定出79个题项(见附录4)。其中个体情绪特征维度有9个项目、个体行为特征维度有13个项目、个体认知特征维度有11个项目、压力应对的初始反应维度有7个项目、社会支持资源维度有7个项目、情绪自我调节维度有6个项目、行为自我调节维度有13个项目、认知自我调节维度有13个项目。

Step 3:形成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预实验问卷,其构面与题项的关系如下图:

图3-3 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具编制:预实验问卷的构面与题项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