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
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程,历经发轫与挫折期、恢复与发展期、改革与拓展期[1],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日渐完善,正逐步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辅导员”这一职业角色表述确认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中。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从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等三个方面全面详细规定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2017年,教育部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高校辅导员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并肩负九大工作职责。至此,在以育人工作为重点的高校工作队伍中,辅导员群体独立于教师和管理者的专有职业身份进一步得以明晰化。
70年来,辅导员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众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因素中,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关乎着辅导员与其工作环境(尤其是其工作对象)的互动过程和互动质量。
高校辅导员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其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人才素质。辅导员拥有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既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亦是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更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依赖于科学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而且有赖于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并借此建立起的亦师亦友形象。实践证明,辅导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能积极促进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认知、决策、实施等心理过程,又能显著改善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接受程度,促使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心理体验。
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议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更是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命题[2]。
在以育人工作为重点的高校工作队伍中,辅导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既不同于高校教师,亦不同于高校管理者。有关后两者的职业心理特征并不足以表征高校辅导员群体,与此相应的是,学界围绕后两者职业心理所展开的流调分析、工具研发、影响机制与干预实验等成果,亦不能直接照搬应用于高校辅导员群体。而探索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特点,揭示辅导员职业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不仅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还关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与专家化,更关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
以下将从多元视域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基此提出以研究职业韧性为切入点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