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RI基于职业韧性的动态过程观
CCRI诸因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平行并置或清单式罗列,而是尝试在人—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视域下,揭示诸多韧性资源如何随时间迁延而被主体不断调用、整合和重塑,进而帮助其从工作场所的失望、失败或幻灭中重获身—心—灵平衡的心理过程。多项实证数据显示,相比基于特质论编制的职业韧性测评工具而言,基于工作场所的自我调节动态观所开发的量具,在预测韧性相关结果时的增值效度更好。
量表编制时,对所测量目标的心理结构的探讨,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理论驱动式,即从已有的相关理论出发,根据理论模型所建构的因素关系,自上而下来构建量表的因子或维度;其二是数据驱动式,通过施测大量的相关题项,或实施开放式调查,对所获取的数据做统计分析,从中抽取那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建构起量表的因子或维度。
学界在评价已有心理韧性量表的质量时,理论驱动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缺乏理论驱动也是职业韧性量表研制中最突出的问题所在。罗伯逊等人(Robertson et al.,2015)对2003至2014年间所发表的职业韧性干预研究的述评后指出,不论是对职业韧性本身的测量,还是对职业韧性干预效果的评估,基于理论驱动式的职业韧性测评工具都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我们目前极其缺乏这样的量表,罗伯逊等人认为,在测量工具资源本身较少的职业韧性领域,仅有两个量表具有比较理想的适应性,一个是麦克拉农和罗思坦(McLarnon&Rothstein,2013)研制的《工作场所中的心理韧性量表》(Workplace Resilience Inventory,简称WRI)。一个是温伍德等人(Winwood et al.,2013)开发的《工作韧性量表》(The Resilience at Work Scale,简称RAW)。
本研究在构建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测量因子时,采用的就是理论驱动,基于金恩和罗斯坦于2010年提出的职业韧性自我调节模型。该模型在职业韧性理论研究领域具有前瞻性,它从跨学科视野,审视职业韧性构念,不仅仅只是从概念层面来理解之,而是将不同的概念、理论和路径加以整合,从多维立体视角建立起一个具有整合性的职业韧性解释模型。本研究依据该模型所编制的测量工具,能够确保其科学性和前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