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韧性视域:辅导员职业心理研究兼具整合性与实践性
职业韧性是心理韧性在工作与组织情境中的延伸构念,旨在揭示员工遭遇不良职业事件时/后如何恢复身心健康和生产能力的心理机制。职业韧性是最具生态价值、整合性与实践性的一种职业心理素质。
第一,职业韧性反映的是辅导员在职业实践情境中,面对重大职业压力事件时,如何认知和调控自身与环境中的积极资源,来更有效地帮助自己解决职业困境,实现自身成长与职业发展。由此可见,职业韧性既是以解决真实的职业实践问题为目标,也是在解决此类真实的职业实践问题过程中才得以发展和增强,针对这类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能够确保成果的转化效力。
第二,职业韧性是一种具有整合效力的职业心理素质。在教育部思政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先后提到的思政工作者心理素质有20余种之多,基本上都是辅导员在应对职业压力/逆境过程中的韧性资产,诸如政治信念、责任感、事业心、进取心、积极性与创造思维等认知方面的韧性资产,会让人产生目标感、意义感、一致感和希望感;诸如沟通力、心理相容性、预见力、分辨力与果断力等行为方面的韧性资产,能让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效能感;诸如自制、相容、宽容与谦虚等情绪方面的韧性资产,会促使人体验到更积极的情绪情感,进而产生自尊感。
第三,国外有关职业韧性的大量研究结果反复证实,那些针对提升劳动力的职业韧性的培训与干预项目,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个体的工作绩效、工作投入、职业态度、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这些都显示出职业韧性所具有的实践价值。
职业生活中的高应激体验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会使人罹患焦虑、抑郁、倦怠和继发性创伤压力等健康问题,亦会损害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绩效,进而会使组织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具有激励性,能引发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高挑战性压力与创伤后成长正相关。毕竟生活和职场中屡见不鲜的事实是,即便暴露于创伤或逆境之中,人与人之间在应对、恢复和后续发展上却千差万别,有些人会一蹶不振甚至消沉遁世,有些人会快速复原甚或愈挫弥坚。后者被称为心理韧性者。
职业韧性反映了员工的可雇佣品质,相比于教育、经验和培训对一个人职业成功的影响力而言,职业韧性尤为重要。在高校辅导员这种行业态势下,有为数不少的“另类”者,他们同样身处严重的职业压力/逆境下,经历过同样的职业挫折与创伤,但是却能迅速复原,甚至取得了愈挫弥坚式的成长,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路径。我们从这些“另类”者身上发现,他们有一个明显的职业心理特征——“有韧性”,一种在严重职业压力下能够快速回弹并得以成长的心理品质。
当前的高校辅导员行业,与所有职业的工作场所一样,亟须有韧性的员工,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迫切。其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具有的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和易反复等特点,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其二,因为事务杂、涉面广、头绪多、迁延长等工作特点,明显加重了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其三,由于职责不明、角色不清、工作支持不足等人——职不匹配问题,使辅导员更容易产生离职意向。这种不确定性的工作性质和多重性的职业要求,使辅导员走双线晋升之路名实分离,职业发展路径明显受阻。在这种职业处境下,辅导员若想饱有职业承诺、维护身心健康、获得职业成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就需要有足够的职业韧性。
职业韧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着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认同、工作适应、工作绩效的高低,更关乎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水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当前这两个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大量研究结果都反复证实,那些针对职场劳动力来提升其职业韧性的培训与干预项目,能卓有成效地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工作投入度、社会适应性,乃至个体与组织的工作绩效。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的研究,不论是对辅导员个体的职业发展、能力提升与工作适应,还是对高校组织所关心的辅导员甄选、培养与考评,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在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研究议题中,职业韧性品质鲜有关注,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却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