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低工作倦怠

三、低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是个体不能有效地应对职业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1974年,弗罗伊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使用“倦怠”描述心理咨询行业从业者的一种耗竭状态,认为倦怠是由于过量的精力、能力和资源需求而导致的一种崩溃、耗竭状态。工作倦怠是一个多维概念,包括情绪衰竭、犬儒主义和低成就感。其中,①情绪衰竭,反映了工作倦怠的压力维度,是个体感到自己的情绪资源和认知资源被过度透支与耗尽,感觉过度疲劳,缺乏工作动力,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②犬儒主义,又译为讥诮态度、情感疏离、消极怠慢等,这是个体对“情绪衰竭”的应对,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应对耗竭。表现为对工作不及以前热心投入,很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怀疑工作的意义等。③低成就感,反应工作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亦是情绪衰竭产生的后果,表现为个体低估或否定工作的意义和自我的效能,感觉不到工作的成就感,怀疑自身工作对组织的贡献率。根据此三维理论所研制的工作倦怠量表——MBI-G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测量工具,现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职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