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取向
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主旨在于提升工作绩效,它研究工作场所中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可测量的、可开发和管理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组织行为学关注的心理能力,通常符合五个标准:积极性、以理论与研究为基础、可以被有效地测量、属于状态类具有可塑性的特征(而非特质类极具稳定性的特征)并且能够影响绩效。如此看来,积极组织行为学奉行优势取向,立足于生态系统视域,聚焦于服务对象的资产或优势,干预任务的焦点在于协助个体发现和增强他们潜在的能力。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取向,本研究在设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时,将锁定个体与组织环境中积极性资源,这些资源是辅导员职业心理的韧性资源,通过开发这些韧性资源,达到增强辅导员职业韧性的目的。
心理资本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路桑斯等人提出,是在积极组织行为学视野下的一种心理能力理论。积极组织行为学,起源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盖洛普领导力研究所,关注组织与管理情境下的个体而非组织。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旨是提升工作绩效,研究对象是工作场所中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可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积极组织行为学奉行优势取向,立足于生态系统视域,聚焦于组织中个体的心理资源或优势心理。
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同。相较于人力资本关注“你知道什么”、社会资本关注“你认识谁”,心理资本关注“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在成为什么样的人”。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心理资本建立在其他两种资本理论和研究之上,但又超越了后两者,因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在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继“你知道什么”和“你认识谁”的追问。路桑斯相信,心理资本能带来比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大的影响。符合心理资本的心理能力通常要满足五个标准:积极性,以理论与研究为基础,能被有效测量,稳定但具有可塑性的“类”状态特征(即介于特质与状态之间,兼具稳定性与可塑性的人格特点),而且能够促进个人的工作绩效与组织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