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超脱”的韧性观

三、佛家“超脱”的韧性观

佛家自两汉始入中原,又与儒道文化融合,逐渐完成其本土化。佛家思想强调出世解脱,终极理想是永远超越苦海的极乐。佛学强调由内修致超世脱俗,在业报轮回观念中,透露出靠自身努力实现人生幸福的积极意义。作为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禅宗的心性学说,追求生命自觉和超越境界,基此摆脱世俗烦恼。《菏泽神秀禅师语录》云:“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禅宗思想关注个体的主体地位,将人生苦难的原因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客观转向主观,摒弃了消极厌世,并认为个体不需改变虚妄的外在世界,只需加强内在修养即可成佛。

佛学主张明心见性、随缘自适。提示面临逆境时,应当根据环境主动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随缘自适。面对严重的压力/逆境,信佛者仗赖个人修行和超脱了悟,以达到认知化解,指导个体将自我发展的方向,由不利的外部转向可控的内部,以此隔断外部危险因素对心理的伤害路径,保护处境不利个体免遭消极情绪的危害,使其心理健康状况不恶化,并积蓄能量,假以时日以求“东山再起”。

综上所述,儒道释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应对压力/逆境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使得其心理韧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心理维度,反映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有迹象表明,儒道释韧性思想似乎存在一个起效序列:面对严重的压力/逆境时,个体首先会倾向于动用自强进取的儒家式应对,会“知难而进”并“孜孜以求”,重在解决问题;倘若应对不力,就会转而求助于安时处顺的道家式应对,尝试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重在平复情绪;如果困境仍然没有化解,且内心不能安宁时,则会激活或生成超脱了悟的佛家式应对,选择“去执念得释然”,重在调整认知,在随缘自适中待条件具备而“东山再起”。

然而,在这些积极价值之外,还应看到儒道释韧性思想的短板,即儒家式会因过刚而易脆,道家式会因过“守弱”而致轻易放弃,佛家式会因强调脱俗而遁世。如此看来,处境不利的个体能否摧而不垮,更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这考验的是个体能否通过酌情势所需并结合客观自知,来灵活地做出情绪上、认知上与行为上的判断与决策。概言之,要使中国人心理韧性的研究真正本土化,就要紧扣儒道释韧性思想,唯此才能更深入、客观、系统地理解和揭示中国人的压力/逆境应对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