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工具: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编制
2025年09月10日
第三章 韧性工具: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编制
本研究旨在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实际情况,编制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具有理想信度与效度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
量表编制将基于理论驱动,选择King和Rothstein(2010)提出的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理论,这是因为:第一,该理论的建构思想处于职业韧性研究的最前沿,自我调节过程模型是在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发展出来的,专门针对职业情境,凸显职业压力/逆境下的个体—环境相互作用过程,整合了职业韧性的保护性因素、自我调节过程与韧性结果变量,具有很强的解释效力和生态效度。
第二,依据该自我调节过程模型所编制出来的英文版职业韧性量表——麦克拉农与罗思坦编制的《工作场所心理韧性量表》(Workplace Resilience Inventory,简称为WRI,2013),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已被验证是当前比较理想的两个职业韧性测评工具之一。但WRI的编制取样对象为英美多行业管理人员,而且题项较多(60题),本研究将在重点参考WRI的基础上,同时参考其他韧性量具条目,专门编制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的测评工具,验证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模型。
量表编制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职业韧性的自我调节模型,从已发表的中英文相关量表和题项,针对我国高校的辅导员职业群体,构建量表的原始题项池,通过语义分析等技术,精简其题项,形成预测版量表。
第二阶段 使用预测版量表,实施调查取样,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精简其题项,形成正式版量表。
第三阶段 使用正式版量表,实施全国的大样本调查取样,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验证正式版的结构与信效度,最终确定辅导员职业韧性的测评工具。
具体编制工作流程见示意图3-1:
图3-1 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编制工作流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