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辅导员职业韧性的总体发展水平
表4-3是抽样辅导员在职业韧性总测验和8个分量表上的描述性统计量结果,包括极端值、平均值和标准差[1]。从表中数据看,目前在岗辅导员的整体职业韧性处于中等稍高点的水平。8个分量表的平均分数均高于3分,其中个体行为特征(PC-B)、社会性支持与资源(OSR)、情绪自我调节过程(SRP-A)、行为自我调节过程(SRP-B)与认知自我调节过程(SRP-C)的平均分数接近于4,说明辅导员对职业韧性的自我评价较高。当然,在自我主观评价时,难免有社会赞许效应的存在,被试会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给自己评价高一些。
表4-3 辅导员职业韧性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均值与标准差)
续表
注: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是最常用的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差异量数。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职业韧性在个体水平与人—环境水平上的程度差异。结果显示,辅导员在人—环境水平上的认知特征均值(即认知自我调节过程的均分:3.87),显著高于在个体水平上的认知特征均值(即个体认知特征的均分:3.26)(t=24.207,p<0.001)。辅导员在人—环境水平上的情绪特征均值(即情绪自我调节过程的均分:3.84),显著高于在个体水平上的情绪特征均值(即个体情绪特征的均分:3.29)(t=21.630,p<0.001)。辅导员在人—环境水平上的行为特征均值(即行为自我调节过程的均分:3.60),显著低于在个体水平上的行为特征均值(即个体认知特征的均分:3.94)(t=-14.786,p<0.001)。
总体来看,辅导员在应对职业应激时,韧性资源水平稍高且均衡。数据显示,辅导员职业韧性的知情行三个维度,不论是在个体静态特征上,还是在自我调节动态过程上,总体发展水平中等略高些。该结果与贾晓灿等(2013)[2]研究一致,后者分析了548名高校教师的职业韧性现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状况较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本研究还发现,辅导员所拥有的个体保护性资源中,自我调节过程的韧性资源更具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在情绪韧性资源方面,辅导员具有较好的情绪控制策略,不容易被负性情绪所控制,而且当身处重要的职业压力/逆境之时,辅导员能基于事实比较理性地作出重要决定,能比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不容易感情用事和沉溺放纵自己。而且,辅导员还具有较高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情绪自我调节,指的是一个人对“情绪的内容、情绪何时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和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该结果与程利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
第二,个体面对职业中的重要压力事件时,怎么看待逆境,如何思考挫折,有怎样的信念系统等等,都显著影响着对压力的适应结果,这些构成了人认知方面的职业韧性特征。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发现,辅导员职业韧性的认知特征明显,他们善于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倾向于使用意义建构策略,积极解读所遭遇的职业压力事件。该结果证实了前人的假设或观点:拉米雷斯(2007)与金恩等人(2003)一致认为,面对重要的职业压力事件与挫折经历,韧性者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理解与接纳,即有能力理解和释怀这些遭遇。寇图(Coutu,2002)认为,意义建构是韧性者搭建的一架桥,一架从当下困境通往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桥。韦克(Weick,1995)认为,意义一旦被重构,个体就能够理解和解释逆境,这种建构过程不但获得了意义感,还会获得目的感,进而产生行动力。
第三,在行为韧性资源方面,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具有明显的自我调节优势。在个体韧性特征方面,虽然辅导员的行为资源均分不及情绪和认知资源高,但也达到了中等偏上水平,而且在自我调节过程的得分上,辅导员的行为自我调节维度却明显高于情绪自我调节和认知自我调节。这些说明,在面对重要的职业压力/逆境时,辅导员善于自我调控,能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坚持设定高标准,将困难视为挑战并能专注于目标的达成,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力量感。
第四,面对重要的职业压力,辅导员的压力初始反应水平(IR)整体上中等偏低些,在2.83±0.76之间(注意:原计算办法为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说明压力初始反应水平越低),说明辅导员在面对重要的职业应激事件时,通常体验到了中等程度的焦虑情绪。根据压力与问题解决的倒“U”关系来看,这种中等初始反应水平会更利于个体处理和应付职场中的压力事件。
第五,辅导员拥有较高的社会支持资源。人际关系具有情绪情感功能。不论是动机理论强调的人类的三个先天需要之一——人际联结,还是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三种根本需要之一——人际归属感,都反映了个体积极地获取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本研究发现,面对重要的职业压力时,高校辅导员善于从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获取那些高质量的社会支持资源,该维度均分在3.10—4.50之间。该结果与李琼、吴丹丹(2014)和于肖楠、张建新(2005)的研究结果一致,于肖楠、张建新对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发现,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支持对维护心理韧性至关重要。李琼、吴丹丹采用自编的《中小学心理韧性问卷》,对455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韧性与人际信任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对同事、家长与学生的信任度,这两种社会性资源对教师的心理韧性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