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后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展开系统性的质与量的研究,既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实践性,更能提升该学科的发展生命力[1]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既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又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与人格完善的基本目标。

在诸多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中,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周期长、见效慢、难度大、易反复等特点所决定,耐挫力与意志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两种心理素质集中体现于辅导员的职业韧性上。

职业韧性是最具整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重要的职业心理能力。职业韧性是指历经重大或长期的职业压力/逆境时,个体自身及其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通过自我调节过程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其快速复原乃至获得积极成长的一种职业心理过程。

职业韧性水平的高低,关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工作适应、工作绩效,乃至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当前这两个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书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路径,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的“理论模型→测量模型→测量工具→影响作用→影响机制→培养开发”等研究任务,系统深入地回答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是什么、怎么测、会怎样、怎么办等问题。本书基于自主研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针对全国高校展开大样本调查研究,借助实证统计分析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围绕职业韧性与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相关议题,涉及的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包括职业认同、职业承诺、心理授权和组织公民行为等,通过科学的建模技术,进一步探讨诸多心理素质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开发了具有整合性的辅导员职业韧性培养方案。本书采用的方法和获取的成果,将有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提升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本书除了导论与结论外,包含五个子任务:

研究任务一:编制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测评工具(对应第三章)。依据心理测量学和统计学原理,以职业韧性的自我调节理论为模型,研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所开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具有科学的测量模型(包含8个维度32个条目)和理想的信度与效度。

研究任务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的现状分析(对应第四章)。采用《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面向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余所高校进行大样本调查,共抽取了1249个一线辅导员样本,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总体发展水平和人口学差异。

研究任务三: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性的现状分析(对应第五章)。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的指标问题,本书从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与职业情绪情感三个维度,整合了职业承诺、工作倦怠与组织公民行为三种职业心理行为,全面立体勾勒出一副具有良好工作适应性的辅导员职业形象——高承诺—低倦怠—高绩效。然后,基于全国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适应现状。

研究任务四:职业韧性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性的影响分析(对应第五章)。首先检验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对其工作适应性的直接解释力,然后建构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2],考察职业韧性对辅导员工作适应的内在作用机制问题。研究选取最能反映辅导员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职业适应过程,从中锁定职业认同与心理授权两种职业心理能力,通过建模技术尝试回答职业韧性究竟是通过什么(怎样起作用)、在什么条件下(何时起作用)来影响辅导员的工作适应性,揭示在重要的职业时刻辅导员的诸多心理资源是如何相互作用来影响其工作适应性。

研究任务五: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的培养(对应第六章)。本书基于实证研究结果,从培养的理论取向、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法三个水平,整合了诸多辅导员职业韧性的影响因素,并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分别给出了开发韧性的思路,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与辅导员培训工作提供系统且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实现成果转化的研究初衷。

基于以上研究任务展开的研究过程,本书获得的主要结论有六个:

主要结论一: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研究路径具有生态性与整合性

一方面,职业韧性反映的是辅导员在职业实践情境中,面对重大职业压力事件时,如何认知和调控自身与环境中的积极资源,来更有效地帮助自己解决职业困境,实现自身成长与职业发展。由此可见,职业韧性既是以解决真实的职业实践问题为目标,也是在解决此类真实的职业实践问题过程中才得以发展,针对这类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能确保其成果转化的生态效度。

另一方面,职业韧性是一种具有整合效力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部思政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罗列了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基本上都是辅导员在应对职业压力/逆境过程中的韧性资产,诸如政治信念、责任感、事业心、求知欲、乐观、创造思维等认知方面的韧性资产,会让人产生目标感、意义感、一致感和希望感;诸如沟通力、心理相容性、预见力、分辨力与果断力等行为方面的韧性资产,能让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效能感;诸如自制、相容、宽容与谦虚等情绪方面的韧性资产,会促使人体验到更积极的情绪情感,进而产生自尊感。

本书在探讨辅导员职业韧性的影响意义时,通过工作适应概念将辅导员的职业承诺、工作倦怠与组织公民行为等心理特征加以整合,并在进一步的影响机制研究中,又整合进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心理授权两种心理能力,最终构建了一个包含六因素的路径关系图,这种研究路径兼具整合性与生态性。

主要结论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具有理想的信度与效度

《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编制遵循了自上而下的理论驱动思路,并且借鉴了国内外17余种韧性测量的相关工具,量表编制严格按照测量学和统计学等科学原理和编制流程,从最初确定的包含108个条目的原始题项池,到包含79个条目的预测试问卷,经由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的正式问卷有八个因子32个条目。量表效度方面的检验,包括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三种,所有测量学和统计学的指标都显示,研制的《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程度以及分半信度均比较理想,说明《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的结构模型是稳定的、可靠的。理想的信效度说明该量表适用于评估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职业韧性能力。

主要结论三: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调控力是提升其职业韧性的关键资源

面对逆境与压力,人的个性特征与应对过程构成了一个重要系统,依赖此系统人才能获得有韧性的结果。本书基于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是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情境下,个体对自身的韧性资产与社会支持资源进行灵活的自我调控,从而成功应对职业困境,得以快速恢复甚至获得积极成长。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是一种韧性因素与韧性过程的整合结果,而且在这些保护性资源中,辅导员的自我调控能力所具有的保护性作用最突出,是辅导员职业韧性开发的关键资源。

主要结论四:职业韧性能直接预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适应性水平

一种高承诺、高绩效和低倦怠的职业状态,最能反映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适应特点,这种工作适应状态受辅导员职业韧性水平的直接影响。论文基于大样本的数据分析显示,职业韧性能解释高校辅导员职业承诺23.7%的变异量,能解释高校辅导员组织公民行为33.2%的变异量,能解释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44.7%的变异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的构成因素中,自我调节韧性资源是影响其工作适应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其中辅导员自我调节韧性资源对其职业承诺的解释率高达四成有余,对其组织公民行为的解释率达到了38.0%,对其工作倦怠的解释率亦超过三成。由此可见,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对其工作适应具有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

主要结论五:职业韧性通过积极路径间接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适应性

为了进一步探查辅导员的职业韧性究竟是通过什么(怎样起作用)、在什么条件下(何时起作用)来影响其工作适应的,本书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依据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能力建设标准,以及积极组织行为学对心理品质的筛选标准,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诸多心理素质中,选取了最具整合性,也最能反映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职业适应过程,从中锁定职业认同与心理授权两种职业心理能力。论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描绘出的影响路径图显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在职业韧性与工作适应性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而且,在这个职业韧性→职业认同→工作适应结果的积极路径中,心理授权显著影响了辅导员面对重大职业压力或困境时的心理韧性表现。说明辅导员的社会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帮助其成功应对重要的职业压力、逆境、挫折和创伤时,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意义。

主要结论六:开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应有整合观

影响职业韧性的因素多且复杂,既包括个体自身层面的,也包括组织层面的;既包括韧性保护性因素,又包括环境危险因素;既包括韧性因素,又包括韧性过程。本书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辅导员自身所具有的韧性保护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影响变量,如何择取最有干预价值的变量,直接制约着职业韧性干预的效力。本书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活动观视域下,从韧性的因素—过程整合视角,在厘清心理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心理资本理论和自我调节的社会认知理论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大样本实证研究结果,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培养的洋葱模型,从韧性培养的理论取向、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法三个方面,系统整合了诸多辅导员职业韧性的影响因素,并从个体和组织水平分别给出了开发韧性的思路,这种整合观将会更有效地提升韧性开发的效力。

本书可能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本书针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素质研究,主要采用横断面研究,即通过量表测验法,获取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区间内,受调查者的心理行为方面的描述性资料。从研究设计与具体操作过程来讲,对相关变量的考察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使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等统计分析技术,这种实证研究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方面的基本现状。但仍然不能完全避免问卷调查法本身的局限性,诸如对无关或干扰性因素的控制效力问题、受调查者的报告偏差问题以及测量题目的社会赞许性问题[3]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削弱测量结果的因果推断力。今后可以采用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等方法,通过更严格的变量控制,更清晰地揭示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的本质内涵、发展成因以及前因后效方面的因果关系。

在影响辅导员工作适应性的诸多因素中,本研究所关注的是辅导员的个体因素,以全息视角,悉数考虑了人的动机、态度、情绪与行为等因素。考虑到研究者的精力和时间局限性,本书并未将组织与社会等环境因素纳入考察视野,仅仅探讨了人口学变量和组织变量对辅导员韧性的影响作用,如此难免影响了研究结果对实践指导的局限性。因此,今后可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这也规定了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研究的实践取向。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心理能力,人的职业韧性是一种具有可塑性、可开发性的心理资本。大量研究反复证实,通过干预组织劳动力的职业韧性,能显著提升其绩效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因此,开发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对高校的辅导员管理工作和学生工作管理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本书基于严谨的实证研究操作过程,系统回答了辅导员职业韧性是什么,怎么测、会怎样等问题,并基于研究结果开发了具有整合性的辅导员职业韧性培养方案,从培养的理论取向、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法三个水平,系统整合了诸多辅导员职业韧性的影响因素,并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分别给出了开发韧性的思路。但是,由于精力和时间限制,并未使用此韧性培养方案对高校辅导员群体进行干预研究。未来至少有两方面的工作亟待展开:首先,根据这套韧性开发方案,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干预课程;然后,采用对照组实验研究方法,来验证韧性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当然,这项工作的实施,最好配套使用《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来确保对培训效果评估的科学性。这些后继研究努力,将更好地促进我国辅导员心理素质在研究、培养、培训与评估工作上的一体化,从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并更好地推进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注释】

[1]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

[2]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是一种描述因素之间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一个因素(对应本书的职业韧性)对另一个因素(对应本书的工作适应性)的作用机制。该模型既能够阐明职业韧性是怎样对工作适应性起作用的,还能够揭示该种影响过程在何时作用更大。

[3]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表示人的某种行为是社会大多数人所期待的、接受的和认可的。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倘若使用那些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来测量或反映一个人的某种内在心理特质,就会导致测量的虚假性偏高,从而使测量效度受损。例如,“见了长辈问好”就是一个高社会赞许行为,如果根据该行为来推断人的教养就存在明显效度问题。因此,心理测量问卷的题项要尽量减少社会赞许性效应,来确保相应推断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