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价值
第一,本书对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以及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及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本内容之一,但自该学科建立至今,有关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研究却相当匮乏,这样一种研究生态,既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更羁绊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本书以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适应议题,涉及到的辅导员职业心理品质包括职业韧性、职业认同、职业承诺、心理授权、组织公民行为和职业健康等议题,基本涵盖了职业心理的绩效、态度与健康等三个主要方面,通过构建诸多品质之间的结构关系,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种探索对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及深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两个主体,是主体际关系,两者从事着性质不同、过程不同的活动,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史上,教育者的活动仅仅被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何有效运行的手段和工具,而其作为人的本质与需要被忽视,并未真正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或任务,本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第二,本书所构建的职业韧性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图谱,既佐证了工作场所的自我调节韧性理论模型的科学性和本土适用性,亦创新和深化了我国的职业韧性理论和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理论。
以往有关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存在明显的生态问题——多宏观的、学理性的研究,少甚至缺微观的、实证的和机理性的研究,导致诸多成果在论证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相关职业心理议题上显得单薄且乏力。本书聚焦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实践活动过程,从职业韧性视域探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适应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理,突出辅导员在应对重大职业事件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更逼近辅导员心理素质发展的本质,基于此所构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图谱,既能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又能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循证实践依据。
心理素质发展源自于人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及其本质力量,并在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和实现本质力量的活动过程之中不断体现。心理素质发展过程随着人对自身发展有无自觉和有无意识,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自发的发展过程,在该过程中一旦当个体处于复杂情境中或环境剧烈变动时,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极度脆弱、甚至出现适应困难和创伤性应激反应;另一种是自觉有意识的发展过程,该观点认为人的心理素质发展的方向不是由生命的自然力量或社会环境力量所左右,而是由人的意识根据自身心理素质发展的需要,并在综合客观社会文化环境所提供的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能动选择来不断控制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基于此,本书在研究辅导员的职业心理素质时,更关注那些能凸显主体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职业心理品质,尝试回答职业逆境中的辅导员是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管理等问题,由此产出的相关成果既能佐证工作场所的自我调节韧性理论模型在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群体中的适用性,亦可丰富和深化已有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调节理论、职业韧性理论以及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