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域:辅导员职业心理研究亟待实证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视域:辅导员职业心理研究亟待实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直接目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物本研究范式向人本研究范式的转变。物本研究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外在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长远效益关注甚微,有急功近利倾向;相反,人本研究范式的思政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分析框架,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将理论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利益结合了起来。因此,实现人与社会的双向建构与共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使命。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本内容之一。自1980年该学科建立至今,尽管对其研究内容还存在诸多争议和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学界一直未曾质疑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且认为,研究该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

尽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本研究任务之一,但学界对该议题却一直显得很冷淡。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视域来分析当前我国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研究成果,很难令人自信地承认其对学科建设的职责担当与贡献,尤其是以下两个问题,直接制约了成果转化的效力。

其一,当前我国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研究是匮乏的。刘海燕(2011)回顾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自创建以来近30年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主要以大学生为对象,主要围绕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政治教育方法等问题。在其综述中未提及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研究成果。截至2022年2月10日,在中国知网分别检索“高校辅导员”并“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并“心理品质”为篇名的核心文献共计8篇,发表时间自2000年10月17日至2020年9月25日,均为学理性分析文献;截至2022年2月10日,在中国知网检索近10年(自2012年始)“高校辅导员”并“心理”为篇名的核心文献共计22篇,其中调查研究类论文3篇,其余均为学理性分析文献。

在所有检出的文献中,主要聚焦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个议题,而且实证类成果极少,这就暴露出来了一个突出问题,即缺乏实证支持的心理素质培养策略和心理健康干预办法,如何确证其实践指导的生态效度?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研究的整体现状堪忧,成果少、质量低、影响小,这种研究现状势必阻碍我们科学认知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发生发展规律,不但会极大削弱辅导员心理素质研究的实践指导价值,而且还羁绊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亟须实证研究。张耀灿(2006)认为,在一个学科发展成熟之前,依托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学科建设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所有理论变革都离不开对其研究方法的变革,只有不断地、科学地更新研究方法,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重大突破。实证研究的最大优势,就是对事件、现象、关系和原因做出解释,而这恰恰就是研究本身的内涵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必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创新点。心理学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的主要理论,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具体研究方法中,诸如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就是发挥了心理学实证研究的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心理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突破口,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有所助益。

但现实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极其匮乏,这大大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毕竟,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而缺乏实证支持的实践探索很难确保其实践本身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