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是自该学科建立至今,这方面的研究却极其匮乏。本书以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现状,依据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能力建设标准,从辅导员的职业实践活动视角,选取了对人的心理素质最具整合性的职业适应过程,并进一步锁定那些能帮助辅导员应对重要职业事件/逆境的,且最具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心理品质,然后基于数学模型建构诸多心理素质之间的结构关系,这种具有整合性和生态性的选题视角,能确保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上具有比较高的创新性。

(二)研究设计创新

张耀灿(2001)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具有研究微观方面少,研究机理少的缺陷,这种研究生态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本书遵循辅导员职业韧性的“理论模型→测量模型→测量工具→影响作用→影响机制→干预培养”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路径,相继回答了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是什么、怎么测、会怎样、怎么办等问题。这种研究设计更逼近辅导员心理素质发展的本质过程,能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的解释性和科学性。

(三)工具研制创新

职业韧性研究的初衷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当前制约国内外职业韧性培训项目的开发、实施与推广应用工作的根本问题之一,是缺乏有先进理论驱动的、适用于工作领域的评估工具,国内这方面研究尚属空白。本书研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突破了国内数据驱动的研究局限,选取职业韧性前沿理论,基于理论驱动来构建测量模型,然后遵循严格的问卷编制流程,依据科学的测量学和统计学标准,确保了该测量工具在职业韧性国际研究上的前沿性,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开拓性。而且,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群体开发的韧性测评工具,能够确保其应用在辅导员的甄别、评估与培养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培养方案创新

人的职业韧性是一种具有可塑性、可开发性的心理资本。大量研究反复证实,通过干预和开发组织劳动力的职业韧性,能显著提升其绩效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因此,开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对高校的辅导员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本书在系统回答辅导员职业韧性的内涵、结构、机制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技术,细致描绘了辅导员的职业韧性、职业承诺、职业认同、心理授权、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倦怠的作用路径图,并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开发了具有整合性的辅导员职业韧性培养方案,从培养的理论取向、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整合了诸多影响辅导员职业韧性的因素,并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分别给出了开发韧性的思路,这种依据机理的、实证的研究所开发的培养方案,既能确保其创新性,更能确保其对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践生态指导效度。

【注释】

[1]毛清芸,陈旭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程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12):190—194.

[2]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

[3]杨婷.当教育成为一种循证实践——兼与格特·比斯塔等人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7):54—63.

[4]施林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6):82—83.

[5]杨婷.当教育成为一种循证实践——兼与格特·比斯塔等人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7):54—63.

[6]陡峭的学习曲线是指学习任务越来越艰巨。

[7]构念:一个构念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利用该理论来预测现实。构念是观察不到的,但心理学假设它是存在的,以便能解释个体的行为。

[8]题项又称为变量、指标、观察值、问卷条目、问卷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