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生的典范——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马玉堂教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马玉堂老师从教十余载一直兢兢业业,对学生尊重、亲切,同时学生也深爱着马老师。“良师益友”是学生对马老师育人和教学工作最真实的评价!
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下午我有幸在西北民族大学本部采访了马玉堂老师。这位温和的老师一见面就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经过采访,我了解到马玉堂老师在学术上谦虚谨慎,在教学工作中身教重于言传。
当我问到马玉堂老师在获得“十佳青年教师”后有何感想时,马老师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这是学校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自己努力的一份回报吧。获得‘十佳青年教师’的称号我真的很高兴,同时也觉得压力更大了一些,我一直以此鞭策自己,鼓励自己,要更努力地提高专业知识。”他还告诉我他有些惭愧,因为还有很多很好的老师,还有许多方面他要向那些老师学习。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富贵于我如浮云”是马老师的真实写照。
马玉堂老师不仅专业知识有很高的造诣,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更是因材施教、任劳任怨。
马玉堂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宗教学理论研究。
马老师199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在西北民族大学从教至今,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世界经济与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科学发展观与改革开放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宗教哲学等课程。马老师利用西北民族大学多民族聚集、宗教文化多元发展、民族文化繁荣的独特优势,从教以来,在《兰州学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科学与无神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社会治理视域中的“新失业群体”治理》《民族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失业群体”视野中的分析》《宗教文化论略》《论和谐宗教观及其构建》《论中国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新内涵》《中国化的伊斯兰哲学与伊斯兰化的中国哲学》《天、鬼、人——墨子天人关系再探》《教育在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论文近3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中的宗教因素研究》,主持完成国家民委项目“甘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宗教因素研究”、甘肃省教育厅项目“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中央高校项目“甘肃民族地区民族宗教关系研究”、西北民族大学项目“甘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宗教关系研究”,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民族地区新失业群体研究”,参与完成课题5项。出版著作(《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建设问题研究》)参编《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比较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著作4部。这些课题研究足以证明:马老师经过长时间的锻炼,逐渐成为我校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
从教期间,马玉堂老师获甘肃省教育厅社科成果一等奖、国家民委人文社科二等奖,西北民族大学“十佳青年教师”、西北民族大学“青年教师成才奖”、西北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马玉堂老师在采访中向我说到他的教学理念。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其次才是做事。只有人品好,才能在社会工作中做出积极的贡献。马老师在采访过程中多次说到他认为身教重于言传,教给学生方法,教会他们一种思维方式才是教育的目的,其他都是手段。
马老师还说到现在大学的教育虽然都在强调双主体,但这种转型毕竟需要时间。现在基本上还是以老师为主,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师生关系就如同朋友关系,彼此真诚才会共同进步。马老师用他的亲身体会告诉我们,每个时代甚至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马老师根据美术学院学生静的特点鼓励他们开口说,只要说就说明他们在思考;根据舞蹈学院学生活泼的特点让他们多讨论,虽然他们所答的点不全,但只要开口就是好的。他还提到每一代学生的肩上都有一种使命感,一旦时代需要他们,他们就会胜任这些使命并且会做得很好;马老师认为每代人的教育方法都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而变,灌输与引导都是必不可少的,他欢迎学生质疑,只要学生思考他就欣慰。在教学过程中,马老师也遇到过不上课的同学,他并没像有些老师那样批评他们,而是用真心来劝说。人都是感情动物,老师这样对待学生,他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占很重要的位置。在课堂上,他主张让学生轻松上课,语言亲切幽默,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上课氛围。
经过了一下午的采访,我认识了一个爱学生、爱教育的老师,教学生做人做事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不仅仅只是一句话!
(采写人:吴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