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诚的教学中启发探究的智慧——记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焦锋副教授
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焦锋老师。但从其他同学的口中早有耳闻。借着这一次的采访,我有了和他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听闻一位教师的教育心声,了解到支撑课堂教学背后的教学理念,也了解到教师的个人风格如何深刻地影响课堂氛围乃至教学传播的效果,从而领略到学生口口相传的一位有独特教学魅力的教师风采。
正如学长说得那样,焦老师的说话语音透着温和绵软,轻言轻语却又思维敏捷,很让人感觉异常的随和而亲切。从他的经历中了解到,焦锋老师今年37岁,200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2002年8月进入西北民族大学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室工作,2004年4月转入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现为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作为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他主要讲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同时由于专业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和学习,他还曾兼授犯罪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类的课程。早有耳闻,课堂教学是他获得学生和同事赞誉的一大亮点。这也是我想要印证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什么他的教学能更加让学生倾心?是什么样的思考在影响和主导他的教学?
“教学自然是教师体现角色价值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向学生阐明清晰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有时候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如果教师的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那么基本上可以说教学是失败的,不论他讲述得多么卖力。而传播效果的体现,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生对所学知识表现出的希望继续探究和了解的兴趣。”谈到自己对与教学认识的话题的时候,焦老师这样说。
听到这样的话,我忽然明白,是什么样的理念在主导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当我们聆听一位教师清晰明了、引人入胜的课堂讲述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就有这样的一段话主导他的头脑。这应该就是一个教师头脑中关于教学的价值观吧。
信仰什么,就追求什么。正是焦老师在教学观上对于清晰的讲授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信仰,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表现为他对课堂教学语言清晰和引人入胜的不懈追求,甚至有了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因为教学方面的倾心投入以及良好的效果,他2009年在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三等奖;2013年还被学生评选为“我最喜爱的教师”之一。学生们对于他的课程津津乐道,被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所吸引,在每届学生的求学生涯中留下了长久鲜活的记忆和回味。
在努力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焦老师还就美国大学生精神品质发展项目、教学理念、民族大学生心理和谐等方面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教育学案例》教材和《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著各一部。
关于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话题,焦老师认为他从不认为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对立的事情,而是如何从培养模式的高度去设计和思考的问题。他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充分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多创造机会,参加实践活动,或者与同学老师合作设计出一些能够提高实践能力的项目,以实践来检验和提高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有时候,学生需要拿出一些精力创造机会去实践,而不是等待。
“即便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但我希望我的学生以后都会有让他们自己满意的成就,但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向他们阐明眼前事物,并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好奇和探究兴趣……”焦老师谈到他对学生和自己教学的期望时这样说。此刻,我眼前的似乎不仅仅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学长或兄长,正在用他平静而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未来的路。
(采写人:刘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