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身“乐器”唱响华丽乐章——记音乐学院何英琴教授
何英琴,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声乐教授。1998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并留校从事声乐教学至今。曾荣获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甘肃赛区职业组美声唱法二等奖,“青春中国”甘肃赛区美声组一等奖;2012年被评为西北民族大学“十佳教师”;2012年荣获甘肃省校园文化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被甘肃省“青少年才艺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教师奖”;所指导学生也在各项比赛中屡获大奖。出版专著《声乐艺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和《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演唱》;参与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肃北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并在2012年,主持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甘肃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创新研究”。曾在音《乐创作》《宁波大学学报》《湖北师范学院学报》《河西学院学报》甘肃教育等各类期刊发表多篇论文20余篇,多年教学中所教优秀学生无数,为我校培养了大量声乐人才。
经过预约,笔者兴奋地急匆踏入这片处处散发着浓郁艺术气息的园区,在西北民大音乐学院315号教学琴房见到了何英琴老师。何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十分开朗热情,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质,或许是因为常年学习声乐的缘故,何老师平时说话的声音相当清脆富有感染力。在简单的介绍后笔者开始了这段短暂而愉悦的采访。
对于西北民族大学,何老师说,她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对西北民大有着特殊的感情,美好的大学青春时代是从这里度过的,美好的教学生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从读大学到留校任教,已整整二十个春秋了,在这里她度过了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一个阶段。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人生有多少个“青春年少”?想起来漫长,但又觉得非常短暂……
“上大学的时候也算我们班比较优秀的学生,还任班里学习委员,作为一名本院毕业生,最终能留校任教是很幸运的一件事。这么多年以来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力求自己不断进步,学院领导也很支持我们,提供多次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方面真的很感激学院方面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关怀,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深信艺海无涯,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所以说对西北民大的感情已经不是单方面的,更多的是充满了感恩!
对于学习音乐的契机,何老师回顾说,自己从小就是喜欢唱歌,父母也都是音乐爱好者,但在那个时代,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也就没有系统学习声乐的机会。在读初三、高一的时候就参加过学校的一些演出和比赛,后来经过一些学长的引导就慢慢开始了专业的学习。“当时我们那边没有钢琴,就只有那种脚踏风琴,所以对于专业学习来说显得滞后和困难,只有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来兰州这边学习。那时候真的不像现在,学音乐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儿。为什么一直在坚持,总的来说缘于热爱吧,就想去专研,有想不通、不理解的地方就会一直不停想、一直研究、一直练习,直到悟出来。可能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有这种坚持的精神吧。记得在一个数九寒天的清晨,那天还下了厚厚的雪,天气非常寒冷,冻得身体有些发抖,我孤身一人站在雪地里练声,当突然间找到窍门和方法时,那种兴奋至今还记忆犹新!也正因为对声乐的热爱,所以一路这么坚持过来了。”
谈及当时获得“十佳教师”时的心情,何老师说,当时首先是非常高兴和开心,也感到了一种坚守和辛勤用心后的幸福,记得在当时公示“十佳教师”的时候,心情也是十分激动的。因为能获得此项荣誉,也是对自己这么多年用心教学的一个肯定和认可。
问及何老师论文中的“声乐就是在兴奋的精神状态下,得心应手的运用自身‘乐器’来表现音乐”时,何老师说,自身的“乐器”,跟每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乐器”是长在自己身上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想把我们这个“乐器”用好就必须要自己去体会,要动用全身的一些共鸣腔去发声。当然性格开朗和性格内向的人在应用这个自身“乐器”同样会出不同的效果,她觉得这个也是因人而异的。
问及何老师担任“十佳歌手”比赛的评委时,她说,其实我们每一届都有很多优秀的选手,他们条件都非常好,有朝气有活力,看着心里也是很激动同时也挺高兴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虽然不是专业的,但是那股热情是十分吸引人的,她说也会想到以前的自己。只有对音乐有着无比的激情和热爱,作品才会是感染人的。干什么事情都得用心去做,用心做出来的音乐一定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所以她很庆幸能够从事这个自己热爱的事业。
何老师还顺及谈起,说自己最近一直有在关注近期热播的《我是歌手》节目,并且认为这个节目办得挺好的。节目里的那些歌唱家在之前其实早成名了,但是在这个节目里他们所演唱的歌曲,她觉得比他们的专辑还要好,这些歌手现场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去演唱,那种用心唱歌的场景是非常感人的,所以说音乐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东西,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如果这个世界失去了音乐,这与这个世界失去水源和绿色没有两样……
对于自己辛苦栽培教育的学生,何老师说,自己最简单的法就是希望他们成才,现在就是尽量上好每一节课,因为学生重要的不仅是现在,更重要的是将来,如果每节课能多说一点,也许学生们以后就可能会用到,也许对他个人及家庭,甚至对社会都很有用。所以每一节课都是很认真的,想多给学生解决问题。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闪光点,她所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特点找出来、挖掘出来,然后放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适自己的道路上发展、壮大。
(采写人: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