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热血沃新花——记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慧霞副教授

丹心热血沃新花——记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慧霞副教授

刘慧霞,女,汉族,甘肃省靖远县人,博士,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生产工程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99—2002年在甘肃省靖远县农牧局工作;2002年于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被免试推荐攻读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至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其间赴英国阿伯丁麦考利土地利用研究所进修半年;2008年晋升为副教授。

刘慧霞同志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遵守学校和学院的校纪校规;工作上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团结同志,关心学生,始终坚持学习没有终点、只在路上的探索精神。

科研上苦乐年华,硕果累累。刘慧霞博士一直情系农牧区,固守着西部绿色,她的科研工作既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又紧扣我国西部地区农牧业的生产实践。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紫花苜蓿面积日趋扩大和灌溉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困境,她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硅提高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基础与分子机理”,将环境友好型元素的研究从作物扩展到多年生牧草,提出了通过水肥耦合管理提高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为解决紫花苜蓿耗水的科学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执行上述项目过程中,她深入到贫困和边远牧区考察调研,风餐露宿、披月戴星、秉烛夜撰,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刘慧霞同志的科研工作量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总是名列前茅。

教学上锐意改革,注重实效。刘慧霞老师在繁重的科研之外,仍然奋战在教学一线,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同时讲授从基础专业课“牧草栽培学”,选修课“科技论文写作”和“生物安全性”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她为人师表,工作热情,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她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查阅相关资料,备课详尽、细致,力求上好每一节课。她重视教学改革,在烦琐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不忘总结经验、认真钻研,利用自己在科技论文写作中的经验和体会,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实例和互动中逐渐了解其中的精髓和写作方法还有技巧,寓教于乐形成了她独特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一个人做好工作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离不开感情和爱心的投入。刘老师为人谦和,与同学们打交道时总是带着微笑,热心周到,无论是自己工作分内的还是分外的,她都积极参与,乐于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她还经常在上课之余,通过网络和面对面谈话等各种途径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心声,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耐心解答、正确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珍惜求学时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阅读优秀书刊。她还积极组织学生与兄弟学校基地班同年级及高年级的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她带的班级的成绩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同年级中名列前茅,这些都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平时她还和学生一起活动,使得学生感觉到身处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刘老师度暑越寒,坚守希望,情系学生,多年努力终获回报,2010年获西北民族大学十佳青年教师奖和青年教师成才奖。面对这些荣誉,她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做得还不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去提高,她相信“行动,就会得到力量;努力,就不会让生命留下遗憾”。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走上精彩的人生之路。教师,就必须爱上教育这一职业,只有对教育有了爱的情感,才能爱生如子,才能为教育付出自己的心血,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刘老师虽然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西北民族大学乃至祖国大西北的教学和农牧科技事业;但她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并坚信她会一生守候西部绿色,固守她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和乐园,点燃一代又一代学子奋斗人生的激情热火。

(采写人: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