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辛勤,收获成功

播种辛勤,收获成功

1973—1977年,伊拉勒图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二中学就读(初中18班,高中4班)。听他说,那时候身边的人很少有人重视教育,一个班上都没有多少人,但他自己一直坚信教育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因此,他在教育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几乎每天都是废寝忘食、奋笔疾书,时刻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天道酬勤,伊拉勒图中学时期成绩斐然,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别人在玩时他在学,其中的孤独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甚至有时还会遭到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但他把这些都当成别人对自己的鼓励,反而更加认真刻苦。

伊拉勒图说到,那时候一个学校没有几个老师,身边的同学调皮捣蛋,有时班上的同学叫他一起出去玩,他都是一一拒绝。图书等资料也是少得可怜。在家中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他省吃俭用,有时甚至把节约下来的钱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以此来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中学时期的努力没有白费。最后伊拉勒图顺利地成为班上几个为数不多考上大学的人。上天总是会眷顾有准备、肯努力的人,正是对他中学生活最好的诠释。

1977年,伊拉勒图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考入当时的西北民族学院少语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身为内蒙古人的他,学习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有着先天的优势。

听伊拉勒图处长说,20世纪70年代的西北民族学院虽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类高等院校,但学校才成立了27年,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但由于当时党中央的重点关注,伊拉勒图入校时,正直学校积极展开医治创伤工作,广大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入到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校舍的修复、重建,以及教学设施的重新配置等工作中来。与此同时,学校的学生人数、师资力量、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伊拉勒图抓住西北民族学院发展一片生机勃勃的大好时期,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学时代认真好学的优良品质,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西北民族学院学习深造的时光里,伊拉勒图面对比以前更加优厚的学习资源,他异常珍惜。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此外,图书馆成了他的好朋友。他每天都要去图书馆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他坚信:明天的自己,一定会感谢今天努力奋斗的自己。1981年,伊拉勒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西北民族学院少语系蒙古语言文学学士学位,顺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