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风度,儒雅君子——记历史文化学院青年教师赵光国

翩翩风度,儒雅君子——记历史文化学院青年教师赵光国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而规矩绝不是限制人们的思想与创造而设,严密谨慎的规矩与信马由缰的创造不是对立而存在的。我们可能一直抱怨学校的条条框框,为其感到愤懑,但是很感谢赵老师带我走进他的思想世界。

水至柔同样至刚,老子的逆向思维已越来越影响人们的思维。一束微光是光明还是黑暗,棱角分明与细润圆滑是否可以集于一体,只在于自己的思维而已。

赵老师就是一个在规矩中又跳出规矩的老师,教育最难的就是引导思维,但是相信赵老师的思维方式会给予学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孔老夫子曰“因材施教”,曰“有教无类”。赵老师紧承夫子之言,不管是教学工作还是班级管理工作,赵老师都秉承着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原则。

赵老师承担着中国历史文选、文物学概论、美术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史、田野考古方法、考古绘图、中国古代铜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这些课程上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赵老师所授课程中有的是繁体字教学,这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学生难度很大,这样他们就不免感觉枯燥乏味。赵老师会采用分组教学、设置合理讲课水平梯度与评价标准等方法因材施教。记者了解到在诸多学科中,中国历史文选在教学评价中获得了不错的分数,学生对赵老师也是一致的好评,这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正如赵老师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凡事只要下功夫就会有所收获的。学生的信任与好评正是对赵老师的肯定。

赵老师身为党员,在教学工作中奉行党的方针路线,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工作中来,工作中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的决定与安排。

赵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力行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的师德标准。赵老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即教育和学习,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就要感同身受,以学生为中心。赵老师在民大任教前曾在山东有过教学经历,赵老师说他的教学方法或者说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重要的是与时俱进。

赵老师上课遵守学校提出的硬性要求,但是从未束缚于规矩之中。课堂教学中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本着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不仅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内容和蕴涵,而且他注重用知识培养学生,用思维影响学生。老师和学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是课堂最精彩的部分。

赵老师也为学生指明了努力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早日成才。对于学生纠结的深造与就业问题,赵老师认为各有利弊,怎么选择看自己需要而已。赵老师鼓励学生深造,特别是考古学这种难以精深的学科,赵老师更是愿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及深入研究。赵老师希望他的学生们都能学好文化、提高修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有涵养的人才,然后找到一份好工作。

赵老师管理班级主张自由民主、换位思考与整体观念。赵老师在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课下也经常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思想上的问题与困难;自在我校工作以来,先后担任2010、2011级两个班班主任的工作,赵老师说他对所带班级都会尽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几年来,赵老师所带班级先后荣获校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的荣誉称号。

赵老师目前担任着博物馆学教研室主任一职,在2013年7月随队到西北民族大学在广河县设立的学科建设田野调研基地进行调研。赵老师说设立这样一个调研基地是一举多得的:一是为每年暑假的“三下乡”活动提供了活动实验基地;二是加强了历史文化学院同当地文教部门的联系,学生还可以到相关部门实习;三是与历史文化研究院相互促进。赵老师利用暑假进行调研工作,可谓忙碌而快乐着……

学生尊师重教,同样教师也要爱护学生。赵老师对待学生就和他们的父母是一样的标准,是发自内心的。心与心的交流胜过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学生所获得的成就可以印证赵老师是用心来教育学生的。赵老师2010年指导2007级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3篇,2008级历史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学年论文18篇;2011年指导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8篇,2009级历史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学年论文8篇;2012年指导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9篇,2010级历史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学年论文14篇;2013年指导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10篇。每一年赵老师指导的各专业毕业论文都在15篇以上。这些对于赵老师来说可谓一份繁重的工作;但是当记者问到赵老师的感受时,赵老师只是微微一笑。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赵老师是一位热爱学习、追求进步的青年教师。学无止境,赵老师一刻都没有减慢过汲取知识的脚步。赵老师在忙于教学的同时投身科研项目:2010年4月21日,所申请教改项目“文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获得立项,即将结项。2010年12月所申请校级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齐家文化墓葬典型器物的类型学研究”获得立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赵老师在自己享得荣誉时可不会忘记他的学生。赵老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兰州城关区古寺庙的遗存现状与保护》在甘肃省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奖,赵老师还指导学生选题的项目“博物馆阳光计划的调查与设计尝试——以兰州当地博物馆为例”参加了2011本科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贵州仡佬族历史文化渊源调查”参加了2013年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科研在路上,师生齐奋斗,嘴角上扬的和蔼笑容始终在赵老师脸庞上绽放。学生与赵老师齐心协力的合作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羡慕的目光,走上领奖台的赵老师依然淡定。

赵老师笔耕不辍,写文章,参编书籍,样样不甘人后。文章有《〈中国历史文选〉阅读与运用的教学与改革尝试》,《教学研究》(内刊)2010年第2期,第68—71页;《纳忽崖之战讲析》,田志勇、舒仁辉主编,《中国历史文选导读》,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版,第336—342页;《民族学院校学生偏爱心理的引导与理性认知形成》,王扎西等主编,《西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240—243页;《〈文物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研究》2012年第1期(内刊);《从南河崖看鲁北商周海盐考古现状》,《管子学刊》2010年第2期,第107-112页。参编了张大可、邓瑞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赵老师面对成绩不骄不躁,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赵老师又怎么会丢掉呢?

西北民族大学的马路与幽径都留下了赵老师的身影。茵茵绿草与火红枫叶伴随着赵老师走过了几度春秋,还会走过更多的春秋……

(采写人:吴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