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的艺术与生活——记美术学院冯炳超副教授
冯炳超,男,汉族,1979年3月生于甘肃庆阳,祖籍四川省巴中市。1998—2002年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获油画专业文学学士学位。2002—2005年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美术系,获油画专业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学院给我这个采访任务时,我没有任何的准备,之前也没有进行过采访的训练。第一次采访就是这么重要的任务,内心难免会有些许紧张。和冯炳超老师联系,他又恰有事情在忙,只能抽时间让我进行电话采访,周一晚上采访而周三前要交稿,时间紧迫,这不免又增添了我内心的忐忑。
24岁《家乡》金城初放异彩,25岁《熟悉的陌生人》陇东再添光华,26岁进入大学任教。此后佳作不断、赞誉不绝,青年冯炳超在美术界可谓得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和冯老师的一番对话使我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
冯老师是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孩童时期的兴趣爱好往往是人这一生最爱的。而他又很幸运地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这实在是极其难得的!那个时代有几个父母是完全顺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呢?他又提到,“从小就喜欢画画,我在中学的大院里长大,邻居有3个美术老师”。无法言说这是多么幸运!在艺术氛围这么浓厚的环境中,孩子的天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到初三毕业后就开始了正规的绘画学习,他就这样一路无阻地走过了高中、大学的美术之路,不断向艺术的顶峰攀爬。
说到自己的成就时,冯老师总是归功于朋友支持和团体的帮助,对于自己的能力却只字不提。当谈到这次被评为“十佳青年教师”以及各界对他的赞誉时,他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说明我最近几年可能还干了点正事儿吧”。我们无法否认谦虚和淡泊对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有谦虚才会看到别人的优点,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有更大的进步;淡泊才能真正地把自己放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上,才能创造出更加“纯净”的优秀作品。
托里安诺说“贫穷是一切艺术职业的母亲”,冯老师很果断地说出了“不”!“托里安诺讲这句话可能处于当时的社会境况”他说,“我觉得艺术的‘母亲’应该是对于生活的热爱,只有热爱生活才会观察和想办法来表现。”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似乎必须肯定艺术创作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所以“生活才是艺术的母亲”。因为生活不仅提供了艺术创造的物质基础,也提供了永远不会过时的艺术创作素材。我们当然知道好的艺术创作离不开创新,而生活素材则是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不得不为冯老师打破陈规的创新理念而拊掌。
谈到当下的艺术创作,冯老师对自己却并不满意。他说自己还需要提高绘画的技巧,尝试着用更好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语言,通过创新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对艺术创作一定要有挑剔的眼光,永远不能对已取得的成绩感到满足。对自己永远不能够大意,对艺术永远不能够马虎。他秉承这样的生活艺术理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艺术创作之路将更加坦荡、宽广。
在学生看来,冯老师是一个严谨的师者,又是一个风趣的朋友。在绘画创作上,青年学生不可避免会有浮躁的表现,总想着一步登天,一下子把所有东西都学会,而这时冯老师是绝对不鼓励学生急于表现的行为的,他总是耐心地教导学生要学好基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表现出为人师者应有的稳重。而在课余时间里,他又绝对是一个不忍不交的朋友,幽默风趣的谈吐使他和学生打成一片。我问他下一步的打算时,他说趁着还年轻要多作几幅经得起推敲的作品,画画可是个体力活儿,老了可就干不动了呦!
从文章最开始就谈到的冯老师是个大忙人,为生活、为事业、为自己的理想。而在采访中我得知他经常到凌晨2点多还没有休息,而早上是得照常上课的,周末连个接受采访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我不由得感叹冯老师的勤奋与努力,着实令我汗颜。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理想我们能说它不伟大吗?这样的精神我们能说它不崇高吗?每个人或大或小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当我们也这样为自己的理想付出的时候,我们离自己的理想是不是会近一点?就算最后没有达成,我们也可以骄傲地说:“我无悔,我曾经为此而不懈拼搏、努力奋斗过!”
整个采访过程,我看到了一个美术家对创作的热忱和追求,对成就的谦虚和淡泊,对生活的睿智和风趣。和这样的人交谈是一件很轻松很愉悦的事情,感觉自己也受到了艺术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希冀。真诚地祝愿冯老师在他的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采写人:李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