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春风不解意——记校附属医院李枫老师
对于医患关系而言,眼下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虽然社会上的各种医疗黑幕被曝出的消息层出不穷;但还是有这样一大批化作“白色天使”的医务工作者,坚持以仁心妙手和高超的医术来维护着属于白色的圣洁。李枫老师——这位在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工作了15年之久的藏族女性,正是那些“白衣天使”中最普通同时也是最不凡的一员。
李枫老师老师今年刚满50周岁。1977年恢复高考后,作为当时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出身医学世家的她当年也正是在其老师的建议下,才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从此李枫老师也开始了半生的医者生涯。1998年,李枫老师被调入西北民族大学正是她的母校附属医院内科工作。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的每一点尽心尽责和体贴都让前来就诊的患者们感觉如沐春风。
当笔者问起她对于医患关系的看法时,她很严肃地说:“医生的道德就是服务于人的高尚准则。在我看来,医风医德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好多来这里看病的同学,年龄都和我的孩子差不多,我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据李枫老师介绍,每年都有些大一的学生刚来报道就不幸染病,特别是他们一难受就会想家,而作为患者的孩子们,一旦心情糟糕就会影响到正常的治疗效果。“这个时候我都会去好言劝劝孩子们。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以前一位医学院的东北籍学生。因为期末考试日益临近,她的压力特别大,在复习过程中劳累过度而患上了上呼吸道感染,不就又恶化为转为扁桃体发炎。后来情况更加恶化,自己忍受不住了才来我们医院看。”李枫老师慢慢地回忆道:“当时这个孩子喉咙疼痛,完全吃不下去饭,应该只能进些流食了。但是,当时学校医院附近并没有适合她喝的粥,看着孩子渐渐消瘦下去,我就抽空从家里熬粥来带给她吃。记忆犹新的是,当我把一碗热粥拿给她的时候,这孩子原本无精打采,变得十分激动,喝粥的时候脸上也洋溢出温暖的笑容。后来在她治疗期间,我就坚持给她做粥,还跟她聊天,让她不再陷入孤身无助的感觉。病好之后,我和她的关系也如同母女般亲近。”据李老师身边的同事回忆,自工作以来,李枫老师这样帮助过的学生已经多得不计其数了。
“医者父母心。”在李枫老师的眼里,无论是生活还是行医,“真心与真心的交换才是获得他人信赖的最好方式”。工作15年以来,李枫老师总是坚持把所有病人当作自家孩子,把患病老人当作自己父母。从我校退休的老教师们来了,李枫老师就在工作之余陪着老人家们细细聊着他们的病情,事无巨细地在病历上记下老人们的每次用药经历,不忘给予他们最专业、最耐心的帮助。学校里还有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因为家境问题和对于社会上部分医院黑幕的忌惮,他们总是不愿住院,不敢积极配合治疗。面对这样的困境,李枫老师就热心为学生讲解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还抽空陪生病学生谈心,辅助进行心理治疗。在配给药物的时候,李老师也认真斟酌,从多个方面来帮助学子们最经济地治疗疾病。
作为学校附属医院的医生,谈到“学习”时,李枫老师有着自己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患者的病症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作为一名医生,抓紧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跟上时代步伐,这些都是我的职责所在。毕竟只有这样,我们医生才能更好地应对愈来愈严峻的形势。”随着行医时间的不断增长,这份责任现在已经和李枫老师的人生目标融为一体。为了能够多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她只要一有时间就拿起书本,手不释卷。
在1999年,李老师曾不幸患上了直肠癌。在做过手术后,她不得不把最适合看书的静谧夜晚用来灌肠;而原本性格开朗、喜欢旅行的她,也只能在兰州四周近处逛逛,无法进行长途旅行;她在闲暇之余的爱好,也变成了和同事、朋友一起在家附近进行简单的户外锻炼;偶尔能有时间看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是李枫老师最好的休息方式。谈到自己的这段经历时,李枫老师笑称,正是因为自己就是个长期病患,她才更能比一般医生体会患者的复杂心情,也才能和患者筑造起相互信赖的良好关系。显而易见的是,15年的医者生涯中,李枫老师的心总是和患者们贴得很近。
全国登记在册的医生有千千万万,和他们一样在工作岗位上救死扶伤、解人病痛的李枫老师无疑是普通的。然而李老师那颗无处不在、筑造信赖的善心,无疑让孤身无助的患者备感温暖。也正是这种善心,让李老师如此不凡!
(采写人:许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