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创作大型唐卡
2012年,由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西北民族大学、武威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大型历史题材卷轴唐卡《凉州会盟》杨旦春唐卡作品展于6月18日上午在甘肃省老干部活动中心隆重开展。该作品一经在省城兰州亮相,即刻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高度的赞誉,好评如潮。
卷轴唐卡《凉州会盟》就是杨旦春老师及他的团队历经两年九个月笔耕磨砺创作而成的,画面宽1米、长30米,是甘肃省内面积最大的唐卡作品,也是甘肃省目前仅见的第一幅表现社会历史题材的唐卡长卷,真实地再现了13世纪西藏纳入祖国版图的历史场景。这幅手绘唐卡长卷画面造型特征和色彩搭配遵循西藏各个绘画流派中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勉唐派绘画的审美理念,用笔细腻独到,色彩纯度高但不刺眼,色相多但不凌乱,显得高贵典雅。作品全部采用藏传矿物颜料和黄金,保存多年不会变色,再现了“凉州会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交谈中,在聊到最初的创作灵感时,杨老师告诉笔者,现在全国各地艺术界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在提倡反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这一主题的作品。而唐卡作为藏族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起初我本来想使用文成公主的题材,但是我听说业内已经有人在创作这样的作品了,几经思量,最终确定了凉州会盟这一同样有意义的历史题材,它使西藏纳入了中国版图,实现了中华多民族之间的世代团结和睦。”
在确定题材之后,杨老师便开始了《凉州会盟》的创作。2009年,他联系相关部门,希望能够通过申请项目完成创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放弃了项目申请。2011年3月,杨老师已经完成了《凉州会盟》的文本内容、画面构思以及草图绘制等工作。随后,在我校有关领导、国资处、后勤集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于2011年5月对这幅唐卡上色。由于城关校区没有合适的创作场地,学校为杨老师在榆中校区四院部的地下室找到了创作处所。由此他还特意从拉萨请回了自己的同学一同创作。“对我而言,创作过程中的每个瞬间,都是那么难忘。”杨老师回忆着那段难忘的经历:“我们整个团队都是早上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下午1点。下午2点开始,又工作到晚上,开始对唐卡上色。有时睡觉之前,我还想着整幅画的全局构图和色调搭配。”
杨老师还告诉笔者,唐卡作品的绘制极为复杂,绘画颜料全部为矿物质颜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其中部分矿物颜料的选择,还是杨老师及其团队在中医药市场选购矿石自行调配成颜料而成的。而在创作过程中,新华社甘肃分社三次对《凉州会盟》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报道,在网站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极大反响,这无疑也给了杨老师团队莫大的信心和鼓舞。于是,一幅宏伟巨作就在小小的地下室由12名队员组成的团队共同创作而成。
在历时五个多月的唐卡上色工作之后,创作就涉及作品的装裱问题。2011年10月中旬,杨老师及其团队开始将作品带到青海省对其进行装裱。不同于宗教政治题材的唐卡作品,社会历史题材的唐卡装裱图案要求色彩素雅、而非华丽高贵,在布料选择上杨老师也是“转战”多方商家,最终将真丝定为作品的画布背景。唐卡《凉州会盟》创作于2009年初,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在2011年底完成了作品的绘制与装裱。
在谈到作品《凉州会盟》创作过程中的困难时,杨老师说,由于作品定位为社会历史故事,所以梳理清楚近800年前这个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就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给作品内容的确立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此,杨老师便开始请教历史学、藏族传统文化学、美术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从中汲取营养注入作品的创作中去,由此画面才展现出吐蕃自建立以来自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宏大历史场景,以及吐蕃解体以后陷入四分五裂内部混战、人民祈求和平与统一的场景。画面中穿插的“六长寿”“和气四瑞”等吉祥图案,以求世界和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画展期间,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的藏学、蒙古学、中国古代史和美术界等各领域的40多位相关专家到场,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充分肯定了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唐卡作品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并对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价值进行了赞扬。而甘肃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泽巴足同志则对《凉州会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充分肯定了杨老师在该作品上的选材,以“画面震撼”四个字来形容作品的表现内容以及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力,并感谢杨旦春老师及其团队为唐卡艺术创作出表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历史题材作品。
(采写人: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