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工作核心是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也就是所谓的“三育人”。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李英霞教授认为音乐学院在专业教学上和文史理工科的学院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学院专业门类比较多,有声乐专业、管弦乐专业、民族乐器专业、键盘专业和理论作曲专业等等,特别是声乐专业,从声部来说大致可分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女低音等,在演唱方面大致可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等。从以上这些方面来看,教学方式就必须是“一对一”授课,因为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声音特点、声音个性,必须在开学前就制订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而且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共鸣问题、气息问题、咬字吐字问题”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等问题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也是音乐学院在教学上比较独特和有针对性的一点。

回首这26年的教学时光,李老师表示出自己曾经出现过困扰。因为一般人都认为音乐教师的工作很轻松,每天就是唱唱歌而已,其实内心中酸甜苦辣的感觉很多人都是体会不到的。我们教学生是用“一对一”的方式去交流,针对一个学生时间长了,难免会枯燥乏味,失去热情。虽然说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要因材施教,但每位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的反应和悟性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暂时的停滞期,虽然他(她)很努力,也付出了很多,但声音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后,有时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李老师说:“我就很苦恼,也很着急,为自己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而坐立不安。”在到家中她反复认真地观看各种版本的声乐专家教学碟,从中分析和思考自己在教学上还存在着那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从中能吸取一些他人的教学经验。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快乐的一面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的获奖,甚至是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相互互动以及心灵上的默契感,都会使她感到无比的快乐。

与李老师交谈这么久,她一直称她的学生们为“孩子们”。听闻音乐学院的学长都比较怕她。李老师自嘲道:“我平日里比较严肃,也可能是作为教师所坚持的原则,对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上大学,既是学习,更要学好去做人。”首先,刚进校的学生要想成为她班的学生,必须遵守三点:在四年的学习期间不许作弊、不许喝酒、不许打架。虽然这是学校的校规,也要合乎她的要求,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到她的班上来学习。“另外,我们做老师的特别害怕学生感冒,因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一周两节专业课,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一周一节专业课,如果感冒,孩子们的嗓子就会沙哑、不出声,就会影响日常的上课。”在她的班上,她要求孩子们平日里多加强身体体质锻炼,除特殊原因外,每一位学生一学期因生病请假不能超过三次,否则不可以到她的班上学习。因此,学生想在她的班里混日子是不可能的。

她的这些要求,孩子们都一一做到了。从她教学至今,她带过的学生从来没有一人有作弊、打架等事情发生,这或许也是一种互相尊重。至于她叫“孩子们”的原因,是因为不论是毕业的学生还是在校的学生都在称呼她为李妈妈,在她的心里,他(她)们每一位学生就像是她的孩子,无论是学习、参加比赛还是在生活方面,她都会尽可能地去关心、照顾他(她)们,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个互动的过程。

李英霞教授毕业至今已经有26年了,回首这26年的声乐教学,李老师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她说一开始,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只是本着认认真真教书的态度,把属于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做好就行。随着20多年的声乐教学,她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开始有了转变。特别是近些年,很多已毕业的学生打电话过来,告诉他(她)们在教学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以及现在的状况,李老师听完后就特别欣慰。也许是孩子们工作生活得不错,也许是时光逝去的缘故,现在她觉得能给孩子们上课是件特别快乐的事。每天能听到孩子们的演唱,并为他(她)们解决声音上出现的不同问题,通过努力孩子们都不同程度有了进步,李老师就心情愉悦,所以教学成了她每天的乐事,并且她从孩子们身上真正感受到教学中的乐趣。

李老师说自己是从西北民院毕业的,那时候不叫音乐学院,叫艺术系,招生的范围就是西北五省,招来的学生主要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一个班就十五六个人。当时学校的整体设施比较落后,她说她是亲眼见证民大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基础设施越来越齐全,国家对教学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母校培养了她这么多年,在她工作期间学校还派她去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深造。李老师认为在这种良好的教学大环境中,一定要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为母校争光,为民族教育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管获得怎样的荣耀,她始终是西北民族大学的一名教师。

(采写人:吴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