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师者心,传道授业育英才——记医学院王小恒副教授
王小恒老师,男,汉族,甘肃宁县籍,1975年8月出生,硕士,副教授。
1995—2000年,在兰州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攻读预防医学学士学位,2002—2005年,于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环境卫生硕士学位,2009年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及加州公共卫生部环境卫生调查科访问学习半年,2012年考取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学院博士,主攻环境医学研究方向。2005年于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任教至今,主要从事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国内外突发事件案例分析与自救等课程的教授及科研工作。
自工作以来,先后获西北民族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比赛二、三等奖;两次获得西北民族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2007年获西北民族大学2005—2006年度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估第一名。先后在国家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1部。现主要从事环境医学及流行病学研究。
照片上碧蓝的海水一望无垠,清新的海风带着涩意扑面而来,凸起的岩石上挂着斑斑的青苔,其上侧坐的男士带着时光赐予的成熟,深沉而潇洒。
他就是王小恒老师,西北民族大学十佳青年教师之一。
王老师亲切又健谈,一场采访下来,我们聊得非常愉快。我仿佛能想象到他在讲台上,风度翩翩滔滔不绝的样子。
王老师不喜欢死板的课堂气氛,他认为学术是要严谨又严肃的,但是课堂上,所有老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不要有太多的压力。现在教材越来越厚,课时越来越少,老师能做的就是课前准备充分,在较少的时间内向同学们展示更多的知识。我说一个老师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有难度的。这时王老师谦虚地笑了,他告诉我,难度倒说不上,就是想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就要多讲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的,譬如在讲环境卫生时联系兰州的环境污染问题,讲食品卫生时联系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一个教育者,你讲得再深再好,学生没有接受,也是徒劳的。”王老师如是说。
王老师在自己的科研领域预防医学上,指出在SARS爆发之前,社会上很多人都不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大多数人都重临床轻预防。幸好现在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预防意识都有所提高。但是预防要和周围环境还有个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王老师中肯地表示这是一个漫长的改变过程,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王老师的求学经历比较坎坷,2000年毕业之后,远去江苏在一个药厂做营销的工作,后来发现工作比较辛苦而且很不适合他。于是考研,成了他另一条出路。辞了工作之后,经济陷入困境,又不能再向经济条件不佳的家里要钱,此时的王老师前途未卜,内心迷茫。回忆到这里,王老师微笑着感慨,那是一段比较艰难的时光,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吧。之后,王老师考取了兰州大学的公费研究生,并且一直在学术的领域上追求至今。听着王老师的笑声,我突然有些感触,经历风雨后再微笑着同别人讲起那段艰辛的岁月,这时候你就是人生的胜者。
谈起大学生毕业后考研还是就业的问题,王老师因为自己不寻常的经历,更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个问题不能够一概而论。考研虽然现在是一个比较大的趋势,代表着更高的起点、更好的出路,也可以缓解一下自己的就业压力,但是也要权衡自己的特点、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和实际状况。他认为现在的社会,大学生只要肯用心、肯坚持,哪怕专业不对口,生存就不是问题。这样就可以先进入社会赚些钱,如果对自己还有更高要求的话再考研。他说:“现在的大学生要学会先谈生存再谈理想,切记不要空谈理想,那没有意义。”
聊到老师对民大学子又如何期许时,王老师语重心长地建议,少玩些手机和电脑。听到这,我不由自主地笑了,因为我知道,这好像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的通病。他苦口婆心地劝诫着,就算是空闲时间不读书,也可以去体验一下生活,或者找个工作锻炼一下自己,千万不要把大把的大好的时间浪费在手机电脑上。
王老师认为在大学里,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然后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社会上还是比较注重业务能力的。而且不要再自私下去了,花钱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家人。最后就是要珍惜在大学里的时光,珍惜人生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
现在的王老师在主攻兰州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方向的博士,他希望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继续充实自己、圆满他人。
在这个短暂的采访里,我了解到了一个优秀的教师真实而热忱的内心,他的每一句话,字里行间都带着对学生的关切和期待。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也许这就是真正的师者吧!
(采写人:任君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