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好老师,做个好画家——记美术学院周安平教授
周安平,男,1960年出生,四川成都人,现为西北民族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甘肃省油画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近期部分获奖作品有《草原新年》《高洁》《冬日晨钟》《春到碌曲》《春风又绿尕海畔》《格尔底寺的香烟》《放歌陇原》《晨光中的静物》《经禅之暇》《阿妈的奶酪香满毡房》《花儿·少女》《欢乐的草原》《在敦煌壁画临摹展上·1945年重庆》《突破腊子口》等,出版专著《寻梦的足迹——周安平藏地写生》,多篇学术论文在《敦煌研究》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2012年荣获西北民族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当获知自己荣获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十佳教师”的称号后,周安平老师说自己很感谢学校和同事们授予他这个荣誉,认为这是大家对他工作的鼓励和肯定,但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和更高的要求。周安平老师说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是他的职责,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多做事情多出成绩,实属本分。他说自己过去是这样干的,将来也会继续这样干下去。
当记者说看过老师的一些作品,许多描绘的都是藏族人民的生活,询问周老师当时是出于什么想法会想去描绘藏族人民的生活时,周老师认真地说道:“和大多数美术家一样,我们感动于青藏高原的神奇和壮美,在那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上,画家的内心世界会在庄严和空灵的撼动中得到升华,从而进入一种贴近生命、贴近自然的忘我境界。藏区未经城市文明浸染的草原山川和藏族人民相对神秘的生活风情为绘画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特别是对注重表现力的油画而言,这些素材更加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当然,我的作品题材也是多样的,如问其中何以很多是描绘藏族人民生活的,除了上述原因,还在于我是个生活在西部的画家,而孕育藏民族的家园正是涵盖了西部多数地区的广袤的青藏高原。其实大多数情况下,画家都是基于对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中的自然人文体验和感受去发现题材的。”
周老师说自己去藏区的次数确实很多,也很有感情。在工作之余,他说自己是个比较狂热的户外旅行爱好者,但旅行的路线却很单一,就是永不厌倦的青藏高原。十几年来足迹遍及川、甘、青、藏、滇,做过大量的写生和采风。除了去感受博大、雄奇的高原自然风光之外,更多的是怀着对藏区、对藏民族的深切的情意,去关注和体味他们从挤奶、牧羊的日常劳作到宗教、艺术的人文内涵。周老师说自己是四川人,而从成都调来兰州工作,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兰州地理位置具有中心枢纽作用,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达每一个藏族地区。
周老师于2004年的时候出版过《寻梦的足迹——周安平藏地写生》这一专著,周老师说那是他的一部个人画册,从画册的名字就知道是他在藏族地区的写生作品。他说自己还是一个初学绘画的少年时,曾经从画册上看到董希文先生的《春到西藏》等油画作品,对于画中所描绘的山川景物十分神往,暗暗在心里种下一棵心愿,希望有一天也能到这仙境般的地方去作画。可那时要去藏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关山万里,天堑阻隔,对于一个父母都不在藏区工作的内地孩子来说,拥抱雪域高原只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罢了。周老师说在后来当他终于可以真正地去到那个曾经以为是不可能去得了的地方时,他的感觉仿佛是在圆一场梦。前些年他把在藏区各地的部分写生作品结集出版时,就把这部画册命名为《寻梦的足迹》。
周老师说自己对学生的要求只有一个,苦练基本功!艺术与大多数其他学科不一样,是一种技能的掌握;也就是说,学生从老师这里获取知识仅仅靠听懂、看懂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一个动手实训过程,才能将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技巧转化为自己手上的操作能力。而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而艰难的,它考验着学生的智慧、信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后者,是一个艺术家成功的必备条件。现在美术学院大多数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考上大学,入学前学习美术的时间很短,底子很薄,而大学四年毕业后,他们则都是以专业美术工作者的身份去服务社会,但往往由于基本功欠缺,在工作和创作中不断遭遇“瓶颈”,心中空有好的想法,就是不能完美表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情况不但会影响他们的事业进步,甚至会让一些同学产生放弃的念头。所以我现今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如何完善和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的环节上。其实不光是他,整个美术学院的培养计划也把这个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
与周老师的交谈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当他提到他的学生的时候,脸上都带着自豪感。记者问道:“当您知道您的学生的作品获奖了,你是有何感想呢?”周老师微微一笑,说道:“当然是为他们高兴啊!获奖是对他们刻苦学习的一种肯定,说明他们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说明社会已在关注他们,当然也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感到欣慰,因为我们辛勤耕耘后已可看到收获的希望。近年来,我院的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各级专业美术大展中频频获奖,其获奖等次之高、获奖人数之多,在我省乃至全国的同类高校中都是少见的,这说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正确的,我们强化基础训练的教学实践是成功的。这里又要回到上一个话题,枯燥和繁重的基本功锻炼,是成就一个美术家所必须坚持的培养原则。”
对于学生们的建议,周老师说他对学生的建议很简单也很固执,就是放下一切杂念安心并刻苦地学习(获得扎实的基本功也是学习的内容之一)!学生是年轻人,年轻人对未来都有着许多美好的憧憬,他们都幻想着将来从事自己心仪的职业,并由此取得事业、荣誉和财富;但这些孩子们却很少想这个问题:我靠什么去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呢?由于他们从小在父母的羽翼下长大,尚未独自领略过人生的艰难,所以太少做这方面的思考,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去告诉他们,只有学问和技术,才是大多数人安身立命的本钱!今天在大学的学习,正是积累这种本钱最好也是最集中的时机。
对于学校发展的献策,周老师说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的大学都开设有艺术类学科,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办学效果与专门的艺术院校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样的,究其根本的症结在于没有遵循艺术类院校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去办学,而是以综合类大学的模式硬套硬管,这必然会造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时常被各种相关媒体诟病。在我们学校,也客观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和别的院校相比较却要少得多,因为学校领导班子和相关职能部门长期以来都对美术学院的发展给予特别多的理解和支持,在顾全大局的原则下,为美术学院许多特殊的需求开放了绿灯,使我院在教学和科研上得以大展身手,近年来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并跃升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著名的美术学院。周老师表示:感谢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对美术学院的一贯的理解和关爱!同时希望我们学校在将来的办学道路上更加高瞻远瞩,更加尊重科学的规律,大家共同努力,把西北民大,也把西北民大美术学院办成全国最好的院校之一。
谈及自己以后的发展规划,周老师谦逊而低调地表示:“当然是好好做人,好好教书,好好画画!这是我对自己一贯的要求。至于之后的打算嘛,依旧是那两件事,第一,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第二,创作出更多具有生命力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或可简言之为“当个好老师,做个好画家”。周老师说这两件事做好了,他以后的人生就很完美了。
(采写人:吴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