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不辍,助子成才——记文学院陈烁教授
陈烁,女,文学博士,现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和敦煌文学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完成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汉语课程教改项目、兰州市科技局项目“20世纪兰州空间形象生产研究”、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朱自清散文词汇研究”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中的仪式呈现”。近年来在《贵州民族研究》《甘肃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语言学研究与应用》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另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
正如在简介里提到的那样,陈烁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她不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在科研方面都是一样出色。她为人和蔼、平易近人,并且讲课风趣幽默,能调动起同学们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深受广大同学们的爱戴。
“陈烁老师是一位非常擅长与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也很会调动学生,当她发现同学们情绪不高时,她就会讲一个关于古代汉语的小轶事或者说一个字从夏商周一直到今天是怎么演变的,并且在白板上栩栩如生的写出该字的甲骨文、小篆等形体,充分地调动同学们,使大家在古代汉语的课堂上热情高涨!”有的同学如是说。更有的同学这样评价她:“说年轻一点呢,她像是我们的姐姐;说年老一点呢,她像是我们的妈妈,她就是我们的拥有母爱般情怀的大姐姐。”——这就是学生眼中的陈烁老师。也许同学们在评价陈烁老师带着些的个人感情,但这样才是一个鲜明的陈老师的形象!她就是那么优秀,那么受学生欢迎!
而这种优秀也正是陈老师辛勤汗水换来的结果。在谈到我们应如何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陈老师现身说法,说起了她当年是如何学英语的,因为上学的经历不同,在她刚被保送上大学的时候她的英语底子是很差的(只有初中英语水平),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她,在一年后的两个学期里分别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当她被问及到是如何实现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我硬着头皮啃英语,白天黑夜地记单词、背英语课文、练口语、做练习题,就这样大二第一学期过了四级,第二学期过了六级。”听到这样的话让我有了一种错觉,似乎从英语的门外汉到英语百事通是那么的容易!从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儿上就能看出陈老师是一个辛勤的人,一个肯付出努力的人,她也在身体力行地教导着我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陈老师才是优秀的,这样的陈老师才是受学生喜爱的,这样的陈老师才能取得那样的成就。而那些成就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大道无形隐于后!
在与陈烁老师的交谈中,也能让人感到她的那种无形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不是刻意而为之的,是陈老师与生俱来的,当然她对同学们的爱,也为她增色不少。总之她用一颗爱心对待同学们,同学们回报她的当然也是一颗爱她的心!她爱同学们,不是溺爱,而是孟母三迁般拳拳的爱,严格要求却又不失体谅。点点滴滴之中她都在为同学们一点一点铺路,如在她所任教的班里实行学生讲课,虽然老师自谦地说在讲课过程中她与同学们教学相长,但同学们都知道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要多于他们回馈老师的,他们今天轻易得到的,在今后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得到。在对学生未来考量上,她积极主张大学生搞科研。“学以致用”,搞科研正是将平时学到的知识迁移和扩散的有效途径。但因为大学生很少经过专门的科研培训,还不太了解学术方法和学术规则,所以一定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做科研。陈老师认为大学生做科研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打好基础,学会倾听,积极求教,注重交流,讲求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坚持不懈。在学习她所教授的古代汉语方面,她则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建议:要想学好古代汉语,没有什么捷径,就是要背诵文选,通读常用词,了解通论,多做练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强调了熟读文选的重要性。靠大量阅读、大量背诵,增加感性知识,触类旁通。熟读一定数量的古文,精读或背诵一些名篇、名段,文科学生要把背诵作为一种兴趣,要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去背诵。最后她用刘勰《文心雕龙》的“凡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总结了学习古代汉语的秘诀。总之,她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努力能够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
像陈老师这样的老师何止千万,她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助子成才!
(采写人:李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