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记法学院葛少芸教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记法学院葛少芸教授

她从我们的明天走来,带着曙光、希望,还有智慧。她似乎可以窥探到我们未来的秘密,以未雨绸缪的智者哲言教导我们:过去的终将过去,踏踏实实地走好今天,以瞻望明天,铺续未来的道路。她陪伴着我们,认真耐心地指导我们,无论是学习生涯中还是人生道路上。她以一种伟大的爱的信仰引领我们达到善的彼岸,为我们带来似锦的前程,而替自己换取厚重的人生。她足以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境界,她不是别人,正是葛少芸教授。

法学院葛少芸教授出生于高职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1997年便来我校参加工作。她一如既往地踏实认真,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荣获学校2010—2011学年“十佳教师”荣誉称号。很荣幸,我有这个机会可以对她进行采访。出发前夕,我怀着崇拜敬仰之情在网上收集她的资料,对她有了初步了解。乍一看照片,她有着认真的面容,明亮的眸子里闪着智慧的光,朴素的衣着散发着神奇般亲和力,将彼此拉得那么近那么亲。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我选择了合适的时间拨通了她的电话,她没有假推之辞,爽快答应了我的采访。步入她布置得简单大方得体的办公室,给人一种就像在家里的轻松感,和她谈起话来也轻松许多。正如照片给人的第一感觉一样,她充斥着亲和力。

就像金秋季节里一束成熟饱满的金麦穗一样,葛教授总是很谦虚,用带着真、善、美的眼光去看别人,并虚心地学习她发现的真、善、美。她笃信“以心换心”的行为准则,对同事友好,待学生和善,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她说:“有时候能看到自己的未来,那些老去的日子,站在那个地方看现在的生活,我不允许自己有什么遗憾,也不能带给别人什么遗憾。”她以一种虚静笃厚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事情,总看到别人的长处并努力发掘它。在学院里面,她支持多给年轻有为的老师展现才华的机会,作为一个老教授,在发现并学习他们优点的同时,仍要指导他们,传授自己宝贵的经验,以便将教育事业更好地传承下去,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栋梁。她以身作则,做好了榜样,得到同事们的认可和尊敬。

葛教授的第一节课总是别开生面,刚开始就描绘了同学们的人生整体的规划,用全面的眼光去把握和教导学生,每位同学都被她第一节课的分量而深深折服,对她整个人的印象也是好上加好。在课上,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们不是清华的学生,我不是北大的老师,但是你们是大学生,一个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态度,理应不卑不亢。”她给了学生们中和的劝谏。她认为她是一个过来人,走过很多弯路,有过很过挫折,那时候没有人和她讲这些,现在作为老师,她认为她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去劝谏学生,至少给他们一些建议,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以人为本,助人成功,这是她乐意做的。和她谈话总让人觉得和蔼可亲,感觉不到一点架势。在她眼里,老师的威信不是靠恐吓和威慑建立起来的,靠的是和学生真诚相处,让学生打心眼里佩服。她觉得,学生都是可爱的孩子,都是真诚的朋友。她总是设身处地的替学生着想,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无论学生们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有困难,她总是不遗余力地予以帮助。我想这也是她能得到学生一致好评的原因。她总教导学生说,解决问题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中又有上上策,希望年轻人们以上上策解决问题,不可鲁莽,一切都是态度问题,没有什么不可解决。

在课堂上,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与学生充分交流,讲课时用她独特的“课堂一分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论是故事还是经验笑话,最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到专业知识上,不拘于形式,温和又严肃的授课方式起到了优异的成果,使她赢得了学生的尊敬。

人的脚步应该一直向前,走向光明,走出属于大多数人的道路。她带给学生的是学科的前沿知识。对待教学,葛老师认真完成学校的任务,努力上好每一堂课,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她以自己以前的英语知识基础,在法律双语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环境资源法教学中不断汲取学科内最新成果,及时增加新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结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授课,使本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为了给研究生上好能源法和国土开发整治法,葛老师多方收集素材,巩固知识,走出去向其他院校请教,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积极认真的态度一直是她教学的准则。

一个人的选择总能体现出他的境界。在被问及生活和教学产生矛盾了她怎么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学。她说,人有三事,择其重者而行之,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是她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她的操守,人不能做有损操守的事。虽然科研成果和个人利益是紧密相连;但在这方面,葛老师明确表意:教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不能为了自己所谓的科研而耽误学生的学习。她不鼓励任何形式的施压,反对强调科研而弱化学生的学习,她还是“择其重者而行之”。当然葛老师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她利用闲暇,特别是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到目前为止,她出版专著已有4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西北民大学报8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7篇;课题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她荣获第六届“挑战杯”甘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第三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三等奖,并获2007年校级优秀骨干教师称号。她主持的甘肃社科规划项目“甘肃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研究”2009年11月8日获准立项,目前已申请结项;与甘肃民族研究所杨勇合作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河首曲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2008年3月5日获准立项,葛老师为第二主持人。这些成果并不是她牺牲教学时间换取的。

葛老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给学校带了荣誉,她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在学校这么多年,她越来越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同时,学校也给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民族视野,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她由衷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与信仰,并希望各民族团结一致、和睦相处。这足可以看出葛教授心怀博爱、心系民生。她还有一个愿望,在退休之后假如身体允许就去一个山区继续教书,让自己的外语和法律知识再发光芒,让山区的孩童也能享受到前沿的知识。

“回望过去的岁月,我没有什么遗憾,我以后的日子也将不会有任何遗憾。”我以她的话来结束,怀着最真切的祝愿。

(采写人:世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