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于老凤鸣——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马维元副教授

雏凤清于老凤鸣——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马维元副教授

马维元老师在我数次的电话打扰中,终于愿意接受我的采访。“我实在是觉得我没有什么可值得采访的,还有比我更优秀的老师呢!”他执意要求为我介绍一位他认为更好的老师。我后来一想,马老师是太谦虚了吧。

马维元,男,汉族。出生于1980年11月。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硕士学位,并开始于西北民族大学任教。马老师一直在数学与计算计学院任教,这些年主要教授的课程有数值分析、实变函数和高等数学等。

虽然只有短短的6年教学时间,但是他教学的质量和科研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当我问到他的教学方法时,他对我说了老师应具备和注意的以下四个问题:

首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老师得有一桶水”。他告诉我,要做一个比较优秀的老师,老师的这“一桶水”是尤为重要的。“只要社会在发展,知识就不会停滞不前,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解决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教师应利用科研带动教学,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方法,无疑是最重要也最根本的。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不是高中生,填鸭式教学可能更好地教会知识,但是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无益。”因此,在课堂上他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后,又督促同学们上机实践。“他们自己实践所得出的经验与知识会比我们老师讲的印象深刻很多。所以大学生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时时实践,事事实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最后,他提到了课堂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中要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互动很重要。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合理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课堂气氛的活跃等等,这些才会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

就如在前面所提到的,马老师很注重自身的不断学习与进步。他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不平凡的:

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的短短6年时间,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共16篇,其中包括2篇EI论文,6篇核心论文等。除此之外,在教学比赛中共获奖三次,分别是2009年获“西北民族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2年获“民族院校教学观摩课比赛二等奖”,2012年获“甘肃省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另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指导中,分别指导学生获得国家二等奖1次,甘肃省二等奖1次。并且,在2013年获“十佳青年教师奖”。

“民族学校教育有着教育的一般性,但也有着其特殊性。在民族院校教书更要注重抓两头,促中间。”当我问到在民族学校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时,他这么告诉我:由于民族院校的学生水平差距比一般的高校要大很多,有的学生特别是来自东部的学生会在一些科目上有比较好的基础;但是西部某些地方,由于教育政策等的不同,基础也就会不同。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西北民族大学教学更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对两头的强化与督促。这也是马老师侧重关注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较差的同学的原因。在这一方面,马老师做到了基本的公平。

关于我问到他所获的荣誉时,他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我所获的这些奖都是很普通的,总认为没有写出来的必要。”我想,毕竟不同的人对获奖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有人专以获奖来证明自己,又有人很不屑获奖。若能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既不将其视为最重,也不视其过轻,那么教学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而这方面,马老师却是如此。

在后来的谈话中,马老师多次提到高校教师与初高中教师的差别,“高校教师更需要一颗平常心”。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他所说的“得”就是跟学生之间这种特殊的感情,他所说的“失”却没有明确地告诉我。我大胆地揣测了一下,“失”大概是他前进的暂时阻碍与每一年看着自己的面熟的脸孔踏出校园而独自走上社会。“他们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才觉得,我这一辈子都是他们的老师了。”马老师口中的他们,就是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他更喜欢学生们告诉他自己的发展如何,这一点符合了天下所有老师的心理,那就是“只要学生有好的发展,就是老师最高兴的事情了”。

采访快结束时,马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的年龄会越来越大,我的路却会越来越长。”是的,教育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既然如此,马老师的教育之路又怎么会有尽头呢?

(采写人:王子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