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成针,只为教德育人——记历史文化学院杨惠玲教授

十年磨成针,只为教德育人——记历史文化学院杨惠玲教授

杨惠玲老师现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被评为“十佳教师”。2003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主攻西北历史。2006年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杨老师已任教数十载,主要从事在历史专业的教学。她说历史正如古人所说,读史使人明智,它无所不包。

杨老师主要从事中国边疆民族史、中国古代史和敦煌研究,在《民族研究》《中国藏学》《敦煌研究》《西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攻博期间,著有《宋元时期藏族地区经济研究》一书。

《宋元时期藏族地区经济研究》是一部在宋元时期西藏经济史文献极其稀少的情况下完成的,此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可以说该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藏学研究的空白。提到当时创作此书的想法,杨惠玲老师回忆道,该书为其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她想一定要把它完成。于是,她便竭尽所能地去搜集资料。在这期间,她常常遇到一本藏文史记载很少资料的情况,但是她依旧觉得很开心。她一直抱着坚定的态度将此书继续写下去的。

杨老师还回忆起在著书期间所遇到的令她记忆特别深刻的事情,她说当她在接到这个任务时,一开始她也觉得很困难,毕竟关于西藏的经济史的史料、文献都特别少,而且绝大多数著作也有意淡化了这方面。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她也确实难以下笔,但是在不断翻阅不同资料时,她逐渐有了感悟了,同时也使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其实任何一件事在完成以后,自己大都有诸多的不满。在这部作品完成以后,她本人也是不满的,她认为这本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杨老师多年的学习和教育生涯中,她曾主持参与过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真正算得上是一位学识广博的老师。杨老师在2004—2006年曾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澳门土生葡人研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史等课题,2008—2009年主持完成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宋元时期藏区商业发展研究。目前她正在主持一个教育局的关于安多藏区源流及其与周边民族关系的项目。

杨老师任教多年,对于教书育人有很多宝贵经验和切身体会。她说,一名老师,首先当然是要精心地设计课程,认真备课;也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与相关课程相结合。大学老师最基本的是时刻关注个方面的最新成果,这样,传授的知识才不至于落后,要尽量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拓宽其知识面。杨老师还提到,在民大教学是一件令她自豪的事情。西北民族大学的民族特色非常鲜明,她带的很多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她认为,老师首先应该要尊重学生,然后才能建立起一个与学生的友好关系。

随着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引入,杨老师也积极寻求利用更多、更先进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们服务。她还记得以前上课是直接口头讲授,现在是逐渐向以放映课件为主授课的方式过渡。毕竟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也可以节约课程时间。

作为一个老师,杨老师始终铭记自己的本分,在工作中也不断在思考应该如何将这门课程更好地教给学生,怎么把这门课上好,能够使学生感兴趣,能使古板的知识更加的生动形象,让学生们印象深刻。杨老师的经验之一是向别的老师请教,平时多看一些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看一些在中国史教学论坛上的言论,参加研讨活动等进行教学思考。利用他人的经验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或内容等方面。杨老师认为,这其实也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老师,都希望把自己的课教得更好。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她希望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谈及对本科教育的看法,杨老师觉得学校不仅是一个让学生系统接受某一学科知识的地方,还是培养各方面能力的地方,比如说,与人交际的能力。大学与中学并不一样,不仅是学习课程这么简单,学生们更应该利用这个平台拓宽自己的视野。

基于此,杨老师希望自己能在自己的课程上有更大的进步,使学生有更多的感悟,另外希望自己的科研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结束访谈后,我耳边还回忆起与杨惠玲老师的对话。虽然我与杨老师的对话是短暂的,但我深深地感受到杨老师在著书、治学等方面的努力和严谨,以及为了学生能够进步而不断探索的精神。杨老师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的人,她热爱教学,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她充分地阐释了现代教育的理念,这也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

(采写人: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