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刘宏霞老师坚持以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来履行教师的崇高使命,着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来培养学生,带着对“知情意行”的好奇,我们采访了2013获得“十佳青年教师”的刘宏霞老师。一般老师都是传道授业解惑,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个性化的一面越来越凸显,作为青年老师,刘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刘老师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有7年的教龄了。在她看来,首先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要想吸引学生投入到经济学课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经济学的知识和我们自身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引入案例,从众多的案例中剖析出经济学原理,使得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经济学知识;其次学会从教育的辩证法角度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缺陷。针对学生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说到现在的学生比较个性化,刘老师觉得最重要的是老师站的位置,以怎样的身份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刘老师谦逊地表示,比起那些教学经验资深的优秀教师,她的教龄很短,经验更是不足。从自身来说,更多的是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学生的状况,可能带着这样一种身份,学生更愿意敞开心胸,彼此去沟通、交流。
尽管教龄只有7年,但年龄也拉近了刘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刘老师先后担任了经济学院2007级金融3班和2009级金融3班的班主任。她还记得2007级那一届整整带了3年,和学生们的感情很深。她回忆说那时刚成为老师不久,还处在从学生向老师过渡的阶段。因此,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都比较少,学生们对她的帮助很大。课后学生们给她提建议,和她交流,互相进步。而她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常常上课提问,课堂讨论,让学生们表达出他们的看法,但学生也能理解她的用心,这样整个班级的氛围是比较融洽的。当然,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一个班级有50多个学生,由于她自身对每个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在处理入党问题以及奖学金问题上,出现一些偏差,事后通过开班会以及深入学生内部等方式进行沟通,也较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当老师和担任班主任,是她从学生过渡到老师的一个初始阶段,是学生的支持和鼓励让她能顺利地将整个班级带领好。
西北民族学院发展成西北民族大学,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学校由于身处大西北的地理位置,其办学条件和发展机遇等都存在一定的制约。刘老师说当初选择到西北民大任教,主要因为她是甘肃本地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会选择在一些人眼中的“大西北”待着。因为语言、民俗、风情已经深深地印在她心里,这儿的黄河、黄土地孕育了她,她也要以自己的努力回报它。来到民大,成为刘老师教书生涯的起点,除了教学,她还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这些首先得归功于领导的支持,每年假期学校都会组织一些培训和研讨会,同来自各个地方的优秀教师汇聚在一起交流经验、共同进步;其次,同事对她的带动和帮扶,促使她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民大给予了她一个宽阔的平台,让她锻炼;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给予了她动力;学生的信任和鼓励给予了她支持。这些共同促成她选择民大并会一直留在民大奉献自己的教学生涯的信念。
刘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她说首先是自己身为经济学院专业课程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主讲教师,本身在教授这些课程时就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这一点上,自己的知识储量还远远不够,打算通过进修和培训等方式增强自身的实力。其次,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主要呈动态式的变化,需要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融入新思维。这就要求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教学经验不足,在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
虽成为“十佳青年教师”,刘老师仍是觉得惭愧。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经验还是教学成果,还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值得她学习。不管得到怎样的荣誉,她始终是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她的责任,同时也给她带来成长。正如《兑命》中说的“学学半”,教育别人的同时也会增长自己的知识。
(采写人:王智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