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记校办公室副主任吴昊廓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西北民族大学从来不缺乏优秀的人才。他们有的在教学岗位上如鱼得水,有的在科研上突飞猛进、成绩卓然。然而,同样有另外一群没有站上讲台、不在教学第一线的年轻教师也在为民大的未来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在行政、教辅、后勤等管理和服务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不断地用自己行动默默地付出。
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吴昊廓,就是在这样默默奉献的年轻人之一。吴昊廓,1977年10月出生,2003年毕业于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留校,先后在文学院、榆中校区两委会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从事行政工作。自本科入校以来,在民大已经生活了17年的吴昊廓,已经完全将自己的生命与民大系到了一起,更为难得的是,记者从吴老师身上所感受到的,不仅有而立之年的稳重与审慎、对工作的热情与敬业,还有同龄人正在慢慢消逝的好学与上进。
在12年的行政工作中,吴老师前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许多荣誉称号。但这并不让他满足,他知道,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有更广阔的视角,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在2013年,吴老师顺利取得了本校文艺学硕士学位——毫无疑问,在行政工作的琐碎与纷杂之中抽时间进行学习与提升,是需要极大的毅力的。
“勤”字当头,学以致用,“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干好工作的基础,行政人员不应该只局限于眼前工作,而应该成为学习型的人才”。吴老师特别注重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工作再忙,他都坚持学习,善于研究,并将所学知识用到工作中,不论大事小事,始终能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凡事要有计划,并且合理安排时间,成功就离你不远了!”他这么说道,“当然,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辛勤的努力也同样重要。”
从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从开始的不足到现在的慢慢领悟,这一路走来的艰难与磨砺让吴昊廓老师逐渐成长。团结协调,凝聚合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吴昊廓老师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切实贯彻到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
通常人们对于办公室行政人员的工作认知无外乎两种,要么是“打牌喝茶看报纸”,要么是“事无巨细、鸡毛蒜皮”。但很显然,在吴老师眼中,办公室工作绝不是这样。
“行政工作的琐碎与繁杂是不参与其中的人很难想象的,以前有俗语说‘说相声的肚子是杂货铺’,其实我觉得,我们做行政的也得有‘杂货铺’功能”,谈笑间,吴老师向记者调侃着自己的工作。
短短几十分钟的采访,被吴老师的工作电话数次打断,电话内容五花八门,有车辆安排、客人接待、退休老教授的意见等等,看着非专业的吴老师“专业”地为电话另一端的人解答疑惑、安排工作,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吴老师迅速的联系到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咨询、协调,记者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也对“杂货铺”的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拿咱们学校门口已经修了六年的兰山公路来说,虽然过去几年因为修路而造成的交通状况很糟糕,但这六年来从未耽误过一趟从本部发往榆中校区的班车,每一位在服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其实都很辛苦,因为他们知道,一趟班车的延误可能直接影响着四五十个班级正常上课。但是他们的许多工作都是幕后的,其中的坎坷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不可能把这些放到年终总结上去说,因为这是他们分内的事,就像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一样。这是一份良心工作。”
习惯低调的吴昊廓老师并没有直面记者关于“你觉得你最值得骄傲的工作成绩是什么”的提问,反而向记者介绍起了其他同事的辛劳。
确实,行政工作最为需要、也最为难得的品质就是奉献精神,只有从内心迸发出的工作热忱,才是他们默默奉献的动力。正所谓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在教学与科研岗位上发光发热的老师们,同样也离不开默默奉献的行政工作者们。
也许是因为朴实,他没有将“奉献”与“付出”挂在嘴边;也许是因为审慎,他没有把“奋斗”与“刻苦”当作自己的标签;也许是因为热爱,他才能十余年如一日地在行政工作的岗位上舍小家顾大家!
(采写人:吴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