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标体系研究——基于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
2025年09月10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标体系研究——基于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
白 茹
[摘 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高校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备受各界关注。本文对2017年各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仍旧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仅六成高校内容结构完整,整体质量参差不齐;②多维度分类别分析,但规范性、一致性仍旧不够;③整体呈现共性与趋势,但较少体现各高校特色。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与评估指标未能达成是关键因素。本文尝试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综合性内涵出发,建构其指标体系。各高校需要结合特色特点,选用适合的指标,科学、规范、多维、综合地呈现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白茹,来自易米实验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1]”。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指出,“为全面系统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应在2014年底前,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2]”。自2014年起,每年发布就业质量报告的学校持续增加且质量不断完善,诸多省市教育厅、教育委员会发布了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社会各界普遍关注。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是否可信、可读?是否可以横向纵向比较、综合分析?众多疑惑、质疑的背后,是各方对“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与标准”等的诉求,亟待各教育部门和高校持续探索、努力。